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12月18日闭幕。第二天,也就是1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就聚焦种子这个“要害”,召开全国种业企业座谈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听取有关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的意见建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下大力气抓好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多措并举培强育优一批高水平种业企业,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种业对农业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誉为农业“芯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他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这次座谈会,正是瞄准种子这个要害,谋划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农业农村部又一次聚焦科技创新部署相关工作,也是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建立与市场主体常态化联系机制以来,又一次邀请市场主体面对面交流沟通,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真调研、真解题、真落实。
此次会议将焦点放在种业企业身上。企业直接面向市场,以农业生产和实际应用为导向,是极具创新活力、创造精神的市场主体,也是推动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扶企业就是扶种业,已成为共识。
我国自2021年起,部署开展种业振兴行动。3年来,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和国家育种联合攻关任务中,企业的身影更加活跃,正逐渐成为创新主体。
以白羽肉鸡告别“卡脖子”为例。长期以来,白羽肉鸡种源被国外育种企业垄断,我们每年需进口超百万套祖代鸡,还要面临价格年年上涨、供应极不稳定、种源性疾病带来生物安全隐患等重重制约。
2011年,福建圣农集团决定开始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冒着被国外祖代鸡供应商“断供”的风险,他们在武夷山大山深处建了一座核心育种场,科研团队天天吃住在育种场,两个月出山一次。累了就坐在鸡舍旁打盹,困了就喝杯浓茶硬撑。
十年磨一剑。2021年12月3日,圣农集团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901”,与另外两个国产白羽肉鸡新品种一同通过国家审定。这也意味着,中国养殖企业向欧美巨头缴纳巨额“养鸡税”的时代就要过去了,中国人“吃鸡”更自由了。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有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当前,我国种业企业多而不强,创新能力还很不足,市场集中度不高。对标国际种业巨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自主研发能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间点上,农业农村部召开此次座谈会,意义更加凸显了。
座谈会重点聚焦扶持种业阵型企业。阵型企业,也许有人听着感觉陌生,其实这是近年来我国推进种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2022年,农业农村部根据种业企业的科研能力、资产实力、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从全国3万余家企业中遴选出270家阵型企业。其中包括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
“破难题”阵型企业主要聚焦少数主要依靠进口的“卡脖子”种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补短板”阵型企业主要聚焦尚有差距的种源,在品种产量、性能、品质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完成“从1到N”的升级;
“强优势”阵型企业主要聚焦优势种源,加快现代育种新技术应用,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保持“领跑”的势头;
“专业化平台”阵型企业主要聚焦支撑服务,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行业自律、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优势。
这些优中选优遴选出来的企业科研实力较为雄厚,各有所长,优势突出,是我国种业发展的核心。构建企业阵型,从整体上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梯度体系,每家企业都能对标产业需求,找准发展定位。同时,提高了企业对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整合利用能力,与金融、科研、基地对接合作更顺畅,科研、生产、市场、投资等也都能找到相应渠道,从而提高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效率。
育种具有高风险、大投入、长期性的特点,国家的政策扶持尤显重要。
会议围绕种业全产业链,从要素供给、资源共享、前沿技术应用、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方面面,全方位、系统性谋划扶持工作,提出了诸多支持措施,目的就是要为种业企业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
整体来看,针对的都是种业企业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措施也都是干货:
——育种研发资源分散,公益性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存在壁垒,缺乏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此,会议提出,要创新科技人才使用机制、资源设施共享利用机制和科企合作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更多更灵活地向企业流动。
——育种创新资金投入较大,不确定性较高,种业市场套牌侵权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为此,会议提出,要加大科技项目和财政、信贷支持力度,为种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金融保险服务;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下大力气净化种业市场环境等。
——科企合作不够稳定,制种基地供需不平衡,金融信息不通畅。为此,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与阵型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着力推进阵型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三对接”。
种业,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现代育种技术已发展到4.0阶段,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种业领域加速叠加应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融入育种中,使育种更快捷、精准。在各国都在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迎头赶上,加快补齐“代差”,跟跑、并跑,更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领跑。
为此, 此次会议着眼最前沿的科技应用,提出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育种中应用,加快数智技术设施装备的建设应用,支持育种企业开展数智化升级改造,加快研发智能育种算法与模型,在设计育种上跟上世界前沿步伐。
这些要求国内科学家已经有探索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周永锋团队,从2015年起就开始聚焦葡萄的设计育种工作,获得了全面、准确的葡萄基因组数据。周永锋团队引入机器学习,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根据评分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大量育种材料的遗传潜力,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育种效率。
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预测准确度高达85%,相比传统方法,育种效率可提高400%。今年11月4日,这一成果发布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吃上AI精准设计育种的葡萄,或者其他水果。
【版权声明】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长虹卧波”。
监制:侯馨远 编辑:李忆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