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娇 实习生丁梓涵
编者按: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苏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打造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做好示范。为此,人民网与江苏省卫健委策划推出 “共筑健康中国 奋进江苏步伐”系列主题报道。
12月9日傍晚时分,江苏省中医院导医刘晓佳在巡查中发现一位老人手捂腹部,在门诊大厅里张望。刘晓佳连忙上前询问,陪同老人到敬老专窗挂号,一路帮她优先就诊、缴费取药。
老人姓陈,今年85岁,因腹泻来就医,“本以为看病要花很长时间,没想到还能赶回家吃晚饭!”
陈奶奶此番就医便利,得益于江苏省今年推行的“80岁老人就医零等待”服务。江苏省卫健委在《江苏省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两年来,江苏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通堵点、解难点,用心念好“通”字诀,取得了一些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
患者家属为泰州市急救中心送锦旗。受访者供图
抢时间,让救护更及时
“黑便1天、呕血10分钟,情况危急!”11月29日清晨,泰州市海陵区89岁老人张奶奶拨打了“120”,急救中心调度员立即就近调度出车,6分钟后,急救团队到达老人家中。
“我们了解到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立即帮她调整体位、防止误吸,同时补充血容量,就急就近送往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救医生齐伟说,“经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患者的情况得以平稳下来。”
今年以来,针对求助者描述不清地址、院前院内沟通不畅等影响救治率的问题,泰州市推出了“呼叫即定位、呼入即救治、上车即入院、支付即结算”的一体化院前急救体系。
“跨部门协作,是此番改革的一大亮点。”泰州市卫健委主任全冬明介绍,急救中心联动住建部门,率先将全市161辆救护车信息纳入小区门禁系统,打通进出小区的“最后一米”。此外,还联动医保部门,率先推行了急救费用医保实时结算。
截至目前,泰州“120”呼叫的平均反应时间降至9.25分钟,平均派车时间降至70.78秒。放眼全省,本年度新建30个院前急救站(点)的任务,也已全部完成。
在以往的就医流程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时间长,导致诊疗时间推迟,是群众看病时的“老难题”。2022年,“先医后付”医疗服务模式在连云港6家市直属医疗机构同步推广,服务不设任何前置条件。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是试点之一。市民王女士介绍,小孙子前阵子突然肚子疼,准备缴费时才发现急匆匆出门没带钱包,老年机又不能电子支付。得知情况后,急诊科护士告知:“咱们医院可以先诊疗后付费。只用签署同意书,回家后也能缴费。”在护士的帮助下,孩子顺利就诊。
“我们的服务对象还包含产妇等群体,先医后付省下了宝贵的时间。”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门诊部主任陈国庆说,今年8月,“先医后付”还从门诊延伸到住院服务。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医师张钰在调取患者外院检查报告。人民网 周梦娇摄
简流程,让患者少折腾
来一次医院就要挂一次号,曾令不少患者为之苦恼。群众的“糟心点”,恰是改革的发力点。今年5月7日起,江苏省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实施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
新近,盐城市民周成军因下腹隐痛到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挂号后医生为他开具了化验、CT等检查,部分检查结果当天出不来。第二天,周成军凭初诊挂号单据,扫码签到,顺利回诊,“这项政策减少了重复挂号、‘见缝插针’复诊的麻烦,很实用。”
这政策实施前,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华常在门诊时间外接待患者,“会有病人到病房找我看报告,现在门诊问题都能在门诊解决,医患关系更和谐了。”
“医院成立了专班,整合挂号、叫号系统。”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肖厚炜介绍,新的回诊改革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截至11月中旬,江苏35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共复诊179.41万人次,免缴门诊诊察费(挂号费)1992.67万元。
信息“多跑路”,患者就能少跑腿。在简化缀冗程序、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实践中,江苏还有诸多尝试。
去年9月,江苏实现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互联互通;时隔一年,江苏进一步推出卫生健康云临床检验平台,省内公立医疗机构逐步接入,患者就诊时无需携带大量纸质报告,医生可在“云平台”调阅,患者也能通过手机查阅报告。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是此项改革“排头兵”。走进该院血液肿瘤科,医师张钰正在看诊。她点开门诊系统的检验互认入口,患者在外院的检查结果一下就调出来了。“肿瘤患者需严格监测指标,又常涉及转院,从前报告不互通,相同检查反复做,确实折腾人。”张钰说,卫生健康云临床检验平台建设后,医患双方都省心省力。
“不破不立。”谈到改革中的难点,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副院长杨俊直言,云平台建设不乏难点:各家医院的检查检测能力、标准各有不同;检查检验结果需及时上传、长期保存,数据量大……这都对统一的质控标准、流畅的基础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年8月底以来,该院已上传检验互认平台上云检验报告量8.18万份,检验报告总调阅量3189次,累计互认量834次。
江苏省中医院专设服务站,为高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人民网 周梦娇摄
强服务,让就医更贴心
线上挂号不会约、门诊位置找不到、智能语音听不懂、排队就诊等不及……智慧医疗的普及,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便利,但面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如何跨越老年就诊的“数字鸿沟”?
近年来,江苏多家医疗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设置老年患者“一码通”、提供老年人陪检服务、开设老年专科……
在江苏省中医院,提供“80岁老人就医零等待”服务已经常态化。前些日子,导医王敏接待了一名88岁的老人,“老人拄着拐杖,来做核磁检查。”王敏为老人找来轮椅,全程陪同老人到敬老专窗挂号、开处方、交费、预约检查。
问诊过程中,王敏发现,医生交代的医嘱,老人并没有完全听明白。她又将检查注意事项细心告知。由于当日核磁检查人数已满,王敏又联系了放射科,为老人安排敬老专机优先检查。“您放心,医院针对80岁以上老人优先安排,
今天一定能给您做上!”她握着老人的手说。
“我们医院每天有千余人次的80岁以上老人前来就诊。”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部主任孙云飞介绍,今年6月起,该院在全省率先推出“80岁老人就医零等待”惠民措施,设立专门队伍、专用检查室、专用窗口等,为80岁以上老人开辟就医“绿色通道”。截至目前,该院已协助就诊1549人次、优先就诊7148人次、优先检查3105人次。
除了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外,江苏也着力于建设智慧医院,综合提升医疗水平、医院管理和患者体验。
每一张病床都配有智能输液监测告警,实时监测滴速;病区独立设有“智能屋”,拿取医用材料可以人脸识别……7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东院区启用,神经外科病区作为“智慧病房”的试点,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其间,病区护士站、病房门口均设有触屏式智能看板,病床旁建有智能交互系统。在“智慧病房”里,医护人员可以床旁阅片、查询病历;患者可进行智慧输液,在病区就能结算。“有了床头的智能化设备,家人不用24小时陪护了。”患者吴君说。
“目前,我院东院区2500张床位已全部智慧化,多项业务正在拓展中,将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江海林说。
围绕群众看病就医的各方面需求,江苏正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全程,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水平,形成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