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玲,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中国营地教育联盟理事,TedXkids智库专家,家庭教育第一媒体童书妈妈创始人。创办有原创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正文】
前几天,我和朋友一直在讨论着一个话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改变起来如此之难?
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包括高学历高收入的家长,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曾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这个自我经验之中。
然后,就算他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感受到了教育未来的趋势,也亲眼看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都在进行日新月异的改革。
但是,他们仍然信奉:中国现有的教育就算不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合的。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完全不是。
我发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时代远远脱节了,就像我们的父母一代,对于饥饿和寒冷的记忆一样。
他们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现在早就衣食无忧了,但是,他们永远会担心我们吃得不够多,穿得不够暖。
我们对“精英的教育”“掐尖的制度”“应试的方式”……同样也存在着盲目的信任。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教育上,有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不可改变的“刻板印象”。
怎么办?我们为此很是头疼,在我们和家长的交流中,在我们读书会的讨论中,在家庭营、独立营的营地里,在我们的写作课堂……
我们总会遇到有些家长这样的态度:你们说得很好,也挺对的,但是,我觉得不适合中国,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我很郁闷: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不用和别人去比较;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用德智体美劳都优秀,也能过得好;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成绩,并不决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买了一本经济学的书籍,叫做《贫穷的本质》。
本来,这本书是我商业写作的参考书,我自己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三川好奇就拿过去先看了。
看了之后,她很兴奋地对我说:
“我找到答案了!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穷人的思维”这种模式。
有这种思维的穷人,就算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也还会一代代穷下去;
而在教育上有这种思维,也会让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可能上了很多年学,却没有真正得到教育的好处。
他们拿到了知识上的文凭,却还是教育上的文盲。他们的未来,也不会幸福。”
我赶紧把这本书拿过来,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经济学者,用了15年的时间,考察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对全世界近9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研究得出的报告。
他们用专业的分析,总结出来: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总是困顿的?
这些人,有正常的智商,正常的体力,也有社会阅历,也没有很明显的恶习,但是,他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他们发现,无论这些人是在中国、印度、印尼、肯尼亚、乌干达……他们的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也导致了他们总是在“贫穷的陷阱”中无法自拔。
也就是说,就是他们的生活一旦有了起色,开始好转,他们往往就会做出一些选择,导致他们继续踏入“贫穷”的泥沼,最后又深陷在“贫穷的陷阱”之中。
我看完书之后,总结出了六条“穷人的思维”,我们惊奇地发现,有很多和中国教育中所遇到的思维模式极其类似。
所以,我们梳理和总结出来,供大家思考、交流。
1、太过于实用主义
研究者曾经在印度农村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提供了一堆五颜六色的杂志,让家长从中剪出一些图片,然后拼贴在一起,以表现他们对教育的想法,以及教育能够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结果,家长们完成的拼贴画大同小异: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黄金钻石首饰,还有各种名车的模型。
来自贫穷家庭的家长们,似乎总将教育看成一种让自己孩子获取大量财富的方式。
他们对于任何的东西,都要考虑“有没有用”,而且,是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的“有没有用”。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提供了免费的六年义务教育。
但是,越是贫穷的地方,家长默许的、孩子主动辍学的情况越是严重。
在他们看来,教育就是用来找工作的一门技术,当这个技术不能够用来找工作的话,就不用去学了。
但是,用这种实用的思维来看待教育的话,即便他们的孩子上了大学,也学到了技术,找到了工作。
往往也会因为“技术的过时和淘汰”(几乎是必然的),而再次失去工作,重新回到贫困的局面。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40岁左右的中年人,因为技能上的落伍而失业。
由于没有继续学习,断层太多,重新学一门新的手艺,为时已晚。这个年龄去从事体力工作也没有了可能。
就像那个在高速公路上当了十几年收费员的大姐的哭诉:我什么也干不了了!
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养儿防老”的思想境界,认为生了孩子就是要看孩子长大后会回报给他们多少钱。
他们经常用来逗孩子的话语,就是“我现在对你这么好,你以后有钱了,要不要给我买房子呀,要不要给我钱花呀?”
一旦孩子顺着他的话说,就会夸孩子“懂事,孝顺”,否则的话,就会骂孩子“没良心”。
他们对于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产出比。哪个学校就业好,哪个专业赚钱多,这才是他们对教育的最高标准。
但是,抱着这样的穷人思维,往往都是最后在教育上吃亏的人。
所以,你会看到,越是终身学习的人,把教育当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会越来越富有;而把教育当作手段,当作敲门砖,当作垫脚石的人,会越来越贫穷。
2、不相信简单而美好的东西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
在非洲,因为疟疾肆虐,每年大约有100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有一种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10美元一个,可以有效使用五年,但是,就算是免费发放给他们,真正的使用效率也并不高。
痢疾的治疗,早就有了极其简单而廉价的药物,如用开水、糖和盐混合的口服补液。
但是,在印度,根据联合国儿基会的资料,在5岁以下的痢疾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服用了口服补液,印度每年还是有150万儿童死于痢疾。
原因呢,就是大多数母亲都不相信口服补液可以治病,他们想得到自己认为能够治病的药——抗生素和静脉注射。
医务工作者每年都会看到很多儿童因此而死亡,但他们无能为力。
就像印度和中国的很多农村,一旦发烧就要去医院打抗生素、输液一样。
当医生告诉他们,有很多症状,只要回家休息就可以了,这时他们就坚决认为医生是在欺骗他们。
于是,他们会打更多的针,吃更多的药,买昂贵的保健品,会相信很多的偏方,而不愿意相信:
很多能够解决他们最迫切问题的途径,其实是简单而美好的。
同样的,在教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价的学位房,十几万几十万一平米,他们趋之若鹜;
一节课几百元的奥数培训班,他们连夜去排队报名;
一天学会书法的广告,总是能够吸引他们……
实际上,他们只要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多和孩子一起看看书、聊聊天,就可以取得比学位房培训班有效得多的教育效果。
可是,他们却宁愿相信那些“摸得着、看得见、花了钱、费了事”的教育方式。
3、只注重眼前看得见的东西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虽然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思维,往往还停留在“穷人的思维”模式上。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说: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
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地腐蚀人的耐心。
储蓄太漫长,放弃;
教育太漫长,放弃;
健康太漫长了,放弃;
改变太漫长了,全部都放弃。
我们眼中穷人的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
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烟草酒精垃圾食品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
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的时间。
而他们只关注当前,得过且过,不关心未来会发生什么,哪怕是美好的事情。
很多穷困的家庭,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因为预防这件事,太长远了。
而且,更为奇特的是,当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又会选择超出正常的昂贵的治疗上,比如购买没有治疗效果的保健品上。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我想,在中国算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了吧。
每次,我看到家长对幼升小着急,孩子为小升初掉层皮,为高考丢掉半条命。
可以说,从孩子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父母就已经把孩子的成长精确地划分为每一个阶段了。
然后呢,家长们就开始根据这个时间表,做一件事,就是“倒计时”!为了达到阶段性的目标,其他的都可以舍弃。
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总之,我在任何场合,学校的家长会上,孩子们的社区活动中,更不用说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上,还有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
都没有见过几个淡定从容的家长,大家都跟拼命似的争夺每一个小小的目标。
对此,我有一个总的判断标准:对长远有好处的,不要怕短期内的坏成绩。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爱画画,当然可以快一点出成绩,但是,也可能会束缚孩子的艺术感觉,甚至,因为过于刻板和枯燥而丧失了画画的兴趣。
那么,还不如先放弃掉短期内的成绩,看人家孩子画得好也不要羡慕,至少,你的孩子一直都还保持着画画的乐趣。
至于孩子以后是否主动要求学习更多的画画技艺,让孩子自己来把握就好了。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反复强调:
家长的眼光要放长远,格局要大,毕竟,一个人的幸福,是童年的种子决定的。
每个阶段为了长得快,化肥施得太多,会出问题的。
4、多余的钱买烟酒,多余的时间看电视游戏
看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看他的多余的钱用在了哪里,多余的时间用在了哪里。
无数调查显示,越是穷人,越是会把钱用在“阻碍他们上升的地方”,比如,他们很少去购买书籍,获取信息,观看演出,学习技能……
令人惊异的是,就算是很多极其贫困的人群,一旦有点闲钱,也多用于购买糖、烟草、酒精上。
乔治·奥威尔在描述英国穷人的生活时说:
特别遗憾的一点,你手里的钱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
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儿味道不错的东西,总是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你。
在世界各地,实际的贫穷救助工作中,出现被救助的人,把救助款和物资用来喝酒和赌博的情况比比皆是。
越是贫穷的人,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哪怕是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里。
他们一年只有70天的农活儿,30天的建筑活儿,剩下的很多时间,他们的生活就是看电视。
他们的家里连温饱都还没解决,家里没有水,但是他们却整天在那里看电视,家里甚至还有专门的天线和DVD播放机。
这几乎是他们贫穷的基因,伴随着他们生活周而复始。
我其实并不知道中国家庭中,家长在家里当着孩子面抽烟的有多少,也不知道家长回家后,每天坐在那里看电视的时间有多少,或者,自己打游戏的时间有多少。
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当我们有了家庭,也奋斗到了一定时候,得到了一些物质的条件之后。最应该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
不能再把自己当作单身汉每天抽烟喝酒应酬不回家,就算回家也不陪伴孩子和家人,我们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5、相信优胜劣汰的教育,是公平的
穷人的家庭,往往把教育当作一种彩票,而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去上学,万一学得好,考入了名校,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会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当然,如果学得不够好,没有考上名校,那么,也就认命了呗,就像是买彩票一样,没有中大奖,也怪不了谁。
所以呢,在穷人的多子女的家庭,往往不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他们往往是孤注一掷,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认为最有前途的孩子身上,确保这个孩子接受足够的教育,而不是将教育的投资分摊给所有的孩子。
不仅家长们将希望寄托在某个聪明的孩子身上,可怕的是,很多的贫穷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个的教育体系也都包含着这种思想。
反而,往往是越富有、发达的西方国家,越是关注到每一个孩子,“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在贫穷的地区,教师们仍然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学生。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师的作用就是保证学生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而不是在那么几次考试中脱颖而出。
于是,教师会忽略成绩落后的孩子,家长也自认倒霉不再对孩子的教育感兴趣。
他们就产生了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贫穷陷阱”:他们对孩子的放弃,导致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现,这个孩子或许能够取得成绩。
相反,那些不愿意放弃孩子的家庭,一般是富有的家庭,会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
这其实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在那些中途退学,或者被学校和家长“过早放弃”的孩子,很多(或许大多数)都是某种错误评估的受害者。
可惜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家长,反而是受害者的推手。
问题是,没有人去做最应该做的事情: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长处!
要想建立一个能够向每一个孩子提供的学校体系,首要的一步或许就是:认识到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其现有的学生,而不是他们想要的学生。
6、想让孩子受教育后当公务员
这一条太特别了,值得把它单独作为一条。
研究者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问了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结果令人震惊。无论他们在哪里提出这个问题,穷人最常见的梦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职员,穷人并不期望孩子成为企业家。
比如,在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们曾经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70%的家长认为,一名中学毕业生会得到一份政府工作。
对“政府工作”的特别憧憬,表明穷人对于稳定的一种渴望,一位这类工作虽然不那么激动人心,但一般都很稳定。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就是穷人往往自己没有一个固定收入的工作,并因为这个原因吃了很多的苦头。
所以,当他们对孩子的未来进行设想的时候,公务员就是他们对“好工作”最极致的想象了。
我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很多并不贫穷的家庭,也会要求孩子受教育之后去考公务员。
我猜测,这或许是他们认为公务员体面、工作不辛苦又稳定,或者是看到某些公务员得到了人生中不应得不合法的回报。
可是他们并没有看到现实的环境,已经不会允许再出现那种情况了。
不过,按照应该出现的结果,是家境好一些的家庭,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才对。
而这,恰恰是现代教育最为追求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穷人家的孩子做不到,那么,家境好的家庭应该让孩子去尝试。
不着急 慢慢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