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是道教名山

道教上清派发源地

山上道观林立

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便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秦汉神仙府, 梁唐宰相家”的美誉

还有着“九峰”、“十九泉”

“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景观

但相信大部分人还不知道

这里还隐藏着许多惊奇的小故事

等你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与茅山上清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位于今江苏南部,古称句曲山,因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被誉为“养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茅真君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逐渐成为道教名山,东晋时,许迈家族的道法传自天师道女祭酒魏夫人(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其弟子杨羲与许氏家族在茅山合作编写道教经典《上清真经》,形成上清派,重视诵经、思神、服气、咽液等修行法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华存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羲像

南朝陶弘景辞官隐居茅山40余年,推动上清派发展壮大,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茅山道教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师,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别称茅山派。上清派人才辈出,至隋唐时期已成为道教第一大宗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元时期,茅山与龙虎山天师道、阁皂山灵宝派合称为江南道教“三山符箓”。茅山宫观盛时有250余处,信徒众多,其道教信仰和修行传统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之巅的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霄万福宫,位于茅山之巅的大茅峰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也被称作顶宫。其广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南侧以石栏为界,毗邻江苏常州金坛属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宫前东山门刻有“茅山道院”四字,背面上则是“紫气新辉”,左右侧门题写着“出玄”、“入牝”,源自老子《道德经》第六章,寓意道生万物。西山门门框外顶为圆形,内门顶为方形,寓意宫观超脱与包容,居家规矩与秩序,表明茅山道士虽追求道家之境,亦可成家立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霄万福宫始建于西汉,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经元代敕建赐名“圣祐观”,明代再次敕建并升级为宫,赐名“九霄万福宫”。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借势,结构严谨,雄伟壮观,吸引着无数信徒前来祈福求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下第八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自古以来便以“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的自然奇观著称,其中十九泉之一的古泉——白鹤泉,位于风景秀丽的茅山脚下的南镇街(现为茅山风景区茅山行政村,也是管委会所在地)旧香火街内,被誉为“天下第八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泉水质清澈,四季不涸,异常神秘,相传蕴含道家仙灵之气。井口所在的院门门楣上,虽方砖已碎裂,但“白鹤井,乾隆十三年(1748年)桂月建”的字样仍隐约可见,桂月即八月桂花盛开之时。更有传说,泉名“白鹤泉”三字乃清代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更添其不凡与传奇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劈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劈池位于茅山三茅峰,相传为葛玄请雷公劈成。过去有一段时间,茅山方圆百里久旱无雨,百姓无法种植,便纷纷云集于茅山各宫观请雨。葛玄真人途经此地,看到人们的请求后,便请求雷公降雨。当时,第一次劈出的水池水味极浓硫磺,不适合饮用;而在第二次劈出水池时,水质变得清澈甘甜,适合饮用。因此,这两口水池分别被称为“雷劈池上池”和“雷劈池下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运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大茅君茅盈曾不远千里,自陕西咸阳至句曲山,采药炼丹,以医术救治百姓,同时修道行善。面对茅山常年多风少雨的恶劣环境,特别是长达十个月的狂风肆虐,导致四周烟沙弥漫,严重影响百姓生活与农耕。尽管环境艰苦,茅盈仍坚持每日早出晚归,在山林间寻找草药。疲惫饥饿时,他常倚靠一块石头,以干粮和山泉为食。奇妙的是,只要站在该石的特定位置,他便能避开四面八方的狂风。随着时间的推移,茅山的风势渐渐减弱。茅盈得道升仙后,茅山的风暴彻底平息。为感激他的恩德,百姓将这块石头命名为“好运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蝶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山周边景点有两个泉眼,一冷一温,故名阴阳井,又名玉蝶泉。元代雅士张圭、王祚远曾以《玉蝶泉》为名留下诗篇。张圭写道:“仙人修炼地,玉井着神功,日月双轮见,阴阳两窍通。可堪清彻底,那更施无穷,尚冀丹砂力,当浇尘念空。”元王祚远赞叹说:“飙轮蜂上阴阳井,冬夏涓涓不改清,冷暖俱非尘世味,几人饮此悟长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耳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阳洞,亦称左耳洞,坐落于老虎岗西北坡下,距印宫约百米之遥,是一处备受历代文人墨客与达官显贵青睐的游览胜地,留下了诸多赞美诗文与珍贵墨宝。据古籍记载,洞内清泉潺流,洞外林木苍翠,构成了一幅幽静秀美的自然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其别称“左耳洞”的由来,则源自一则传说:晋代药农吴绰于茅山采药途中,偶遇一男童在华阳洞附近松树下嬉戏三颗明珠。男童见吴绰即逃入洞中,化身为小龙,并将明珠塞入耳内。吴绰迅速反应,挥斧向小龙左耳砍去,小龙躲避未及,左耳落地,随即消失无踪,明珠亦不知所终。故此,华阳洞得名“左耳洞”,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母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母山,原名华姥山,传为女仙孙寒华修道圣地。历史上,常遇春在未追随朱元璋前,与老母在茅山垦荒度日,其以超凡体力,日垦千垅地,该地至今名“千垅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遇春孝顺,然曾因饭量大而对母送饭有所不满。一日,他见喜鹊喂食幼鸟,温馨场景触动内心,反思母恩,正欲迎母,却目睹母亲不慎跌下山崖身亡,悲痛欲绝。此后,他日日上山祭拜,更刻母像携至田间,时常眺望,山因此得名“望母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此山青松挺立,花香四溢,景色宜人。1995年,山上增建“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以纪念革命先烈。尤为奇特的是,在碑前平地燃放爆竹,碑上空竟回响着逼真的军号声,为这山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亲身登顶茅山去感受其壮美

才能明白从古至今文人墨客

为何如此着迷于描绘

和赞美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

快来茅山吧!

聆听那些你未曾知晓的小故事

感受那份超越世俗的宁静与神秘

来源:句容茅山景区

编辑:张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