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建昌和尚房子乡蒲塘沟村村民贺文才的新房前有一片空地,零散的石块是他住了40年的老房子留下的唯一痕迹。他指着对面的一栋类似的老房子,略带懊悔地说,正因为没盖彩钢板,他的房子在暴雨中完全坍塌。
今年8月,辽宁省西部地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持续性强降雨,其中,葫芦岛市建昌县的黑山科乡、杨树湾子乡、和尚房子乡、养马甸子乡、大屯镇受灾较重。与贺文才一样,不少村民的家园在这次暴雨中被冲毁。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入冬,保障受灾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组织开展“重建家园 温暖过冬”主题采访活动,记者随组走访葫芦岛市受灾严重的建昌县下辖乡镇,探访受灾群众灾后恢复重建、基层救助、产业发展等情况。
贺文才新房前的空地,昔日老房子已不见踪影。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借助村网格员,及时转移受灾群众
建昌县位于葫芦岛市西北部,有集雨面积达百平方公里的河流15条,是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有“辽西水塔”之称。
8月19日至21日,建昌县遭遇特强降雨,全县平均降水量261.5毫米,最大过程降水量达到648.3毫米,均超过辽宁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导致全县电力、通讯一度中断,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到较大破坏,农房、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经济损失巨大。全县受灾人口20.2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67.95亿元。
建昌县杨树湾子乡位于河流交汇处,地势平坦,受灾严重。提起8·20那场大雨,杨树湾子乡村民陈大娘仍然记忆犹新。“早上5点我趴在窗户上一看,发现水都进院子里了,我赶紧把大门关上,给二儿子打了电话,把屋里的钱和证件都装起来,屋里的水已经和炕齐平了。”
不久,闻讯赶来的二儿子推开大门,从窗户里把陈大娘拽了出去。陈大娘回头看到,屋里的冰箱等电器已经被淹,鞋子在水中漂来漂去,好好的家一片狼藉,心里很不是滋味。
杨树湾子乡蒙古营子村党支部书记丛宝成介绍,蒙古营子村在六股河下游,此次水灾导致52户房屋重建、73户房屋维修。当了15年的村干部,丛宝成直言,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水,想起来还是后怕。
“在这场雨之前,县里就提前发布预警,通知老百姓注意安全。8月20日凌晨三四点,我们在村里巡查水情,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路。”丛宝成说,一些年轻人能够及时看到信息,但很多岁数大的老人需要入户通知。“我们也通知村里的网格员,帮助村民及时转移。”
据悉,这场降雨中,建昌县共安全转移群众4.7万人,集结了2740人的联合应急救援队伍,出动直升机9架次、冲锋舟14艘、橡皮艇90艘,深入受灾一线,救出黑山科乡、大屯镇等受灾严重地区的被困群众206人。
安置房用上新型材料,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灾情发生后,建昌县第一时间制定了《建昌县2024年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坚持把房屋修缮重建作为恢复重建的第一要务。
12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黑山科乡探访房屋重建情况。乡长张航介绍,黑山科乡9个村基本都受灾了,灾情发生后,乡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5个工作组,对道路、水利、畜牧、房屋等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全乡共有363户重建房屋,670户维修房屋,现已全部完成,水利、道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重建也相继完成。”
杨树底下村是黑山科乡受灾最严重的一个村。记者跟随采访组来到杨树底下村八垄地,一望无际的山脚下,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房屋拔地而起。此次受灾较严重的4个村民组,集中选择了八垄地作为搬迁场地,47户村民在这里过上了新的生活。
八垄地上的重建房。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据了解,安置房屋的建筑总面积达3960平方米,包括6户60平方米户型、19户80平方米户型、12户90平方米户型及10户100平方米户型。灾后重建项目负责人邹晶亮介绍,八垄地原来所在的地方全是耕地,到处是石头,只能边设计边施工边整改。“安置房屋主体工程共花了41天时间,院落用了12天。在一片泥地中施工,建设难度很大。”
随机走入一户村民家,宽敞的院落、透亮整洁的房屋,超乎人们对传统乡村的想象。邹晶亮介绍,如此短的工期内,房屋依然用上了很多新型材料。“院落围墙用塑木的墙形板进行组装式砌入,一般是在城市里采用,但造价没有升高,而且建设速度提高了。房屋外墙用了装饰保温一体板,能达到B2级消防要求。窗户采用断桥铝,双层结构设计能够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单平方米造价很贵,也是城里商品房用的窗户。”记者看到,室内安装了一氧化碳报警器,可以有效预防冬季一氧化碳中毒。
邹晶亮在向记者介绍重建房采用的新型材料。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和大多数东北农村地区一样,李大姐的家里也是烧炕取暖。走进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意。“快70岁了,还能搬进新房,心里欢喜得很。我家有5口人,这个房子有100平方米,完全够住。”
同样欢喜的还有陈大娘,她的院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抬高、加固修缮,还自己设计了个小厨房。“房子建得很快,施工质量、施工人员的态度也很好,很满意。”她说。
干净、透亮的重建房。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据了解,除国家救灾补助、县财力补助、保险赔付外,此次受灾的所有重建户每户补贴3500元,用于购买家电5件套。此外,建昌县已向28个乡镇调拨下发各类价值约1795万元的生活物资,棉被棉褥20136条,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新做好的菌棒重新入棚摆放
除了房屋重建,被灾情打断的生产也在逐渐恢复。建昌县位于辽西深山,土地贫瘠且人均耕地面积很少。近年来,建昌县养马甸子乡大力推动香菇产业发展,全乡有1万余人从事与香菇相关的产业,香菇年产量近10万吨,年产值达7亿元,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冲垮了村民的经济支柱。养马甸子乡党委书记姚玉会介绍,全乡香菇种植大棚有将近3000个,此次进水的大棚将近1030个,3300万个香菇菌棒不同程度受到水淹,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
村民施国存就是此次受灾的棚户之一,他租用了10个种植大棚。如今,被冲垮的大棚已经支起,新做好的菌棒正在摆放。棚内的墙上依稀可见当时的水线,最高已经漫过了施国存的头顶。
施国存向记者展示当时棚内的水线。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大棚基本全被淹没,菌棒全在水里泡着。家家户户都在抢救自家的大棚,花500元一天也雇不到人。”施国存说,看着一年的收成全部化为泡影,当时两眼一抹黑,收拾行李准备不干了。这时,心灰意冷的施国存接到了乡里的电话,劝他回去,并承诺加派人手帮助他挽救损失。
“当时棚里都是泥,走路都费劲。仅23日一天就来了700多人,之后连续十天,前后有八九千人把菌棒抢救出来了。”施国存说,在他们的帮助下,15万菌棒被抢救出来并得以重新利用,16万多菌棒已经无法再使用。
抢救出来的菌棒,加上购买的300吨新料,27万新做好的菌棒重新入棚摆放。尽管已经错过8月份的下菇时间,但施国存的脸上还是有了些许欣慰。“预计这一波菌棒能够在今年腊月下菇。”他说。
施国存的大棚里,工人正在摆放新做好的菌棒。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记者了解到,种植大棚户有买保险的,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县里还为每个受灾大棚补助1万元帮助恢复生产。遭灾的香菇大棚绝大部分都清理完成,重新置上了菌棒。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集中安置点的过程中,政府也结合当地产业,让村民既能“安居”,又能“乐业”。在养马甸子乡政府旁边,因洪灾损毁住房的14户集中居住在这里。这个居住点挨着乡里最大的香菇批发市场,不少村民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晾剪香菇、晒香菇,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村民正在自家院子里晾晒香菇。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记者从辽宁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辽宁省已于10月底全面完成6425户重建和9687户修缮任务。截至目前,除北京、兵团外,今年全国其余30个省(区、市)均有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任务,需重建住房约3.6万户、需修缮住房约14万户,重建开工率70%以上,修缮开工率90%以上。
针对辽宁、湖南等地需求,应急管理部门及时组织调拨取暖炉、防寒服、棉被等6.2万件中央救灾物资,支持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下一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将继续跟进,督促各地有序推进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力争让受灾群众早日入住新居,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陈荻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