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都在同一水平上的,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高低不一,对于家庭成员的照顾上,也会显得不太一样。
而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下的成员,受到的资源分配其实也并不一样,渐渐的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也就变得不一样了。
在这样的变量控制之下,还能出现一些比较特别的现象,就非常值得我们讨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家庭中,儿子和女儿的境况可能出现不同的极端,
放大到社会来看,贫穷家庭的女儿与富人家庭的儿子都相较来说更为优秀。
这种针对生活境遇所出现的性别差异的影响,往往是因为父母的认知和行为决定的。
不同的资源倾斜,就算是在同一水平的家庭生活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的人生轨迹。
就像原生家庭父母越贫穷时,女儿往往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韧性,从而比儿子过得好;
而当原生家庭父母越富有时,儿子却常常在各种资源的加持下,相较于女儿拥有更多优势与更好的生活状态。
这种相对常见的情况,一般与个人的选择和性格是分不开的,与不同性别的特征也存在一定关联。
在贫困的原生家庭环境中,女儿常常是不被父母喜爱的那个,但令人惊讶的是,她们往往能够逆袭并过上相对较好的生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与女性的情感细腻与关系处理能力密切相关。
在家庭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女儿更善于感知家庭氛围与成员需求,从而较早地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懂得依靠自身的努力成长。
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将女性的职能固定在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上,
没有经历过新时代文化冲击的长辈,也就下意识的对女儿减少关注,将家庭中的更多资源转而向儿子倾斜,这也是“重男轻女”的根源所在。
从社会文化层面上来说,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贫穷家庭的女儿努力改变现状。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被期望能够通过婚姻 “改善” 家庭状况或者实现自我提升,
这种观念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激励了贫穷家庭的女儿努力提升自己。
想要逃离既定的命运,掌握自己的人生,就需要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力求做到更好,
以期望在未来的婚姻或职业道路上获得更多的选择。
而女性在面对压力时,拥有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面对贫困的家庭环境,女儿可能会经历更多的物质匮乏与生活挫折,
但她们往往能够通过情感倾诉、自我激励等方式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相比之下,儿子可能会因为社会赋予的 “男性要坚强”“要承担家庭经济支柱” 等观念束缚,
更容易陷入焦虑与自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影响其生活与职业发展。
同样的情况放在富裕的家庭中又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承父业”,让大部分人对于男性的期待都是更高层次的。
希望男性能承担起建立家业、照顾家人、承担更多的责任……
站在社会角色期望的角度分析,男性在社会中被普遍认为应该承担起家族企业传承、社会地位巩固等重要使命。
这种观念使得富裕家庭的父母更注重对儿子的培养与扶持,期望他们能够在社会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与竞争力,维护家族的荣誉与财富。
而在富裕的原生家庭里,儿子通常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导致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女儿更具优势。
因为家庭的经济基础强势,自然能够给儿子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焦虑,让儿子能够放手成长。
从经济资源的分配来看,在一些传统观念较强的富裕家庭中,父母往往倾向于将更多的家族资源投入到儿子身上,
但女儿在富裕的家庭中成长,并不会遇到太多的生活困境,自然也没有改变生活的想法,更多的是随着父母的安排,简单快乐的生活。
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父母脑海中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冲击。
仍旧停留在早期的社会意识中,但当下的时代,一直在致力于平等看待男女性别,
希望不要拘泥于性别议题,每个人都能尽最大的可能,释放自己的全部潜力,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在不同性别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
在贫穷家庭中,女儿们通过不断地克服生活困难、承担家庭责任,逐渐建立起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各种生活挑战。
这样锻炼出来的性格,已经奠定了女儿好生活的基础。
而在富裕家庭中,儿子们虽然在资源加持下拥有较高的外在成就表现,但在面对真正的独立挑战时,其自我效能感可能并不如表面那般强大,
因为他们的成就更多地依赖于家庭资源而非自身独立能力的培养。
但这也是相较于同等家庭环境来说,面对家庭经济条件有着明显差距的时候,富裕家庭的儿子就已经算得上是成功人士。
最终大家还是要明白,一个人的生活除了会受到原本的资源条件的限制,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成绩。
个体的财富才是真正让你过上幸福生活的保障,学会充实自己的能力“武器库”,做好准备,才能在外在条件的辅助下达成最终的结果。
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是永不丢失的财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