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欧洲国家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又提高了。

捷克对俄罗斯的啤酒出口额在10月份达到了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波兰的啤酒出口额也大幅增加,是上年的5.7倍。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领域都有体现。

比如说石油。

今年前八个月,欧洲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同比下降了22%,但仍占欧洲石油进口总量的16%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欧洲还间接进口了大量俄罗斯二手石油,不只是从印度进口,一些西方的油企还会想办法绕过制裁,通过各种手段购买俄油,但并不承认它们是俄罗斯石油。

在天然气方面,俄罗斯仍然是欧洲大陆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

今年前十个月,在管道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俄罗斯通过管道向欧盟输送了约400亿立方米,占欧盟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0%。

更有意思的是,液化天然气(LNG)的贸易反而增加了。

2024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LNG达到了250亿立方米,比2023年增长了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啤酒

制裁归制裁,生意归生意

为什么欧洲国家一边制裁,一边又要与俄罗斯做生意呢?说白了,还是利益使然。

欧洲国家虽然嘴上说要与俄罗斯“脱钩”,但实际上很多产业仍然依赖俄罗斯的原材料和能源。比如,德国的化工产业就离不开俄罗斯的天然气。

完全切断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对欧洲经济来说无异于自断臂膀。对于许多欧洲国家来说,对俄制裁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实际行动。能源、食品、工业原材料等领域对俄罗斯依赖程度较高,使得制裁难以真正落地。

一些制裁俄罗斯的国家,甚至会利用其他出口商离开俄罗斯后的市场空白,趁机扩大对俄贸易,抢占市场。

归根结底,没人跟钱过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一个比一个现实

这种“口头强硬、行动妥协”的政策模式暴露了欧洲内部深层次的问题。

一方面,欧盟试图通过制裁向外界展示其道德高地;另一方面,各成员国却在为自身经济利益寻找漏洞。

这种矛盾不仅削弱了制裁效果,也让外界质疑欧洲政策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俄罗斯绕过制裁的能力。例如,通过调转能源出口方向,以及利用全球能源价格上涨获取更多收入,俄罗斯不仅没有因制裁而崩溃,反而实现了经济增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4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2%。

比绝大部分欧洲主要国家都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欧能源合作仍在继续

反俄是主义,通俄是生意

西方这么干也不是第一次了,在西方政客看来,主义是主义,生意是生意。

“反俄”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立场,是为了迎合美国的期待,而“通俄”则是基于现实利益的选择,是为了维持经济稳定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反俄”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表态,而“通俄”才是真正推动政策执行的动力。

欧洲当前对俄政策的矛盾状态既是其内部分歧的体现,也是其战略短视的结果。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地区能够完全脱离另一个地区而独立存在。

对于欧洲来说,与其在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之间摇摆,不如坦诚面对自身困境,通过务实外交寻找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