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媒汇 胡青木
京津两家同仁堂或要合并了。
12月18日晚,北京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同仁堂集团近期完成了对天津同仁堂60%股权的收购,并承诺在5年内解决双方部分产品的同业竞争问题,同时会择机将天津同仁堂并入北京同仁堂这一上市主体。具体交易金额暂未明确提及,但可能涉及到复杂的股权置换或资产整合等操作。
北京同仁堂的控股股东为同仁堂集团,背后是实力雄厚的北京市国资委。而天津同仁堂是一家民企,目前的实控人为张彦森。
截图来源于天眼查
京津同仁堂之间的品牌纠纷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光绪年间。这一争端在2021年再次激化,北京同仁堂基于"侵犯注册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的理由,对天津同仁堂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使用"同仁堂"品牌,并寻求相应的损害赔偿。尽管双方在法庭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但最终并未公开披露具体的判决结果。
这次收购,也意味着京津两家同仁堂之间存在超百年的品牌纠葛,或就此告一段落。不过除了解决双方的品牌纠纷以外,北京同仁堂或是看上了天津同仁堂的院内市场。
进军院内市场的敲门砖
京津两家同仁堂虽然都叫同仁堂,并且都集中于中药和中成药领域,但旗下的产品重合度并不高。
北京同仁堂旗下的大单品,如安宫牛黄丸和同仁牛黄清心丸等产品,天津同仁堂并未涉及。后者的主要产品为肾炎康复片、脉管复康片和血府逐瘀胶囊,分别适用于慢性肾脏病、周围血管疾病和血瘀症。
不过,虽然双方在大单品领域的同业竞争并不明显,但是在一些小单品上存在一定竞争。比如牛黄解毒片、风湿寒痛片和清热解毒类等药品,双方均有涉猎。
北京同仁堂这次控股天津同仁堂后,除了能扩充产品线以外,其实也是为了补充院内市场的空白。
北京同仁堂此前90%的市场份额,在院外的非处方药市场,院内医疗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同仁堂在实体药店的市场份额达19.24%,排名第一,其优势大单品安宫牛黄丸在院外市场表现突出。
而天津同仁堂虽然近期并未公布具体经营数据,但是根据此前递交的招股书可以看出,公司的三大主营产品占总营收的85%以上,是绝对的核心产品。而这三款产品作为处方药,均已进入医院内销售。
截图来源于招股书
此外,自2021年以来,天津同仁堂的血府逐瘀胶囊和脉管复康片,还中标了中成药省级联盟集采、山东省第三批集中带量采购项目和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采等项目,进而加快了院内销售的脚步。
院内市场的销售渠道相对复杂,需要与医院、医药公司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具备专业的销售团队和完善的配送服务体系。
2024年10月末,北京同仁堂旗下的同仁堂商业,收购了红惠医药51%股权。红惠医药在医药商业领域拥有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此次收购有助于同仁堂快速拓展院内市场,提升医疗渠道的推广和分销能力。
综合来看,此前控股红惠医药是打开渠道,而此次收购在院内市场已有所建树的天津同仁堂,更似一块敲门砖,进而助力北京同仁堂后续打开自身产品的院内市场,以消耗堆积的存货。
存货堆积
北京同仁堂最出名的大单品,莫过于安宫牛黄丸。
然而,与片仔癀和云南白药等受严格生产限制的药品不同,安宫牛黄丸的配方和制造工艺并未被限定于特定企业。由于其配方已被纳入中国药典并标准化,众多药企均有能力生产。
近年来,广誉远、片仔癀、白云山等公司不断扩产,再叠加需求端的萎靡,北京同仁堂的存货出现了积压。
源媒汇梳理发现,北京同仁堂的存货,从2021年时的61.69亿元攀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04.08亿元,涨了68.71%。同时,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38.20亿元,同比仅微增0.72%,远低于往年的增幅;归母净利润为13.50亿元,同比下滑2.92%。
针对存货积压问题以及如何扩大北京同仁堂的院内市场,源媒汇向同仁堂董秘办和证券事务部发送了问询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相比之下,天津同仁堂每年的营收规模在10亿元左右,净利润在2亿元左右。通过这次收购,除了可以增厚北京同仁堂的营收和利润规模以外,旗下产品若能顺利进入院内市场,也可以减轻存货压力。
截至12月19日收盘,同仁堂当日股价涨幅为4.00%。由此看来,二级市场对此次收购态度较为积极。
京津同仁堂的合并,有利于统一和提升"同仁堂"品牌的价值与影响力。但北京同仁堂能否借此进军院内市场,以消耗积压的库存,仍需观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