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蒙低沉,漳河呜咽。苍天流泪,大地悲鸣。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河古庙村西,那条古老沧桑的老漳河正在讲述一个撼人心肺的故事。

2023年5月30日上午8时许,被誉为“拥军报国好军母”的东河古庙村农家妇女郭保柱,因心肺衰竭,与世长辞。连日来,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自发前去吊唁。6月1日下午,出殡之际,本村数百名乡亲父老伫立街头两侧,含泪为其送行。坚强乐观、拥军报国的郭保柱,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她深明大义,送弟参军,送子赴藏,家中连遭三次不幸,仍不忘拥军报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邢台,乃至河北、西藏,郭保柱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

41年前,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郭保柱把弟弟送往部队。1984年,她又鼓励弟弟参加对越边境反击战收复老山战役。弟弟凯旋,她捧着弟弟的军功章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1954年4月22日,郭保柱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西河古庙村一户贫苦的抗日革命军人家庭。父亲是1939年2月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后因病复员回乡。母亲是家庭妇女,也因常年有病卧床不起。一家6口人,有两弟一妹,由于家境贫寒,妹妹一出生就送给他人。郭保柱小学没读完就辍学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70年代初成为本村一名基干民兵。幼年时,父亲经常给她讲述八路军打鬼子、烧炮楼的故事,在她幼小的心田就播下了拥军爱国的种子。

郭保柱多病的父母双亲在1976、1977年相继去世,抚养两个未成年弟弟的重担全然落在了新婚不久的郭保柱肩上。当时的河古庙乡土地贫瘠,没有任何工副业,经济极为落后。郭保柱婆家上有老下有小,穷得叮当响,如今又要添上两个弟弟的负担,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突来的打击和生活的艰难把年轻的保柱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诉苦无门的时候,她常常跑到父母的坟上大哭一场。就在这时,党和政府以及乡亲们给她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左邻右舍,你送一升米,我给一件衣,乡村干部语重心长地劝慰她:“保柱啊!你爹是老八路,你们姐弟几个都是革命的后代,党和政府一定会全力帮助你们度过难关。”就这样,郭保柱一家成为全乡的重点优抚对象。在艰难的岁月里,郭保柱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也使她真正懂得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辩证关系。她和丈夫经常念叨,要永远不忘党的恩情,要教育弟弟和子女们听党的话,长大以后报效国家。

1983年11月,平乡县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数百名适龄青年纷纷报名,接受祖国的挑选。体检这天,县武装部院内一位农村大姐,领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也加入了这个体检的行列。她就是郭保柱,那小伙子正是她的弟弟郭根河。乡武装部干部发现这姐弟俩后,马上将她们拉出来,严肃地说:“保柱呀,你家是全乡有名的特困户,弟弟走了,你家不更困难了吗?我劝你还是把弟弟领回吧!"几个熟人也纷纷劝说:“保柱呀,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好不容易把弟弟拉扯大,刚能给你中点用了,怎么能送他当兵呢?”保柱却不以为然地说:“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就没有俺的今天!弟弟大了理应交给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

1983年12月初的一天,郭根河穿上绿色军装,毅然远离家乡奔赴北京顺义空军地勤某部服役。大姐比母,郭保柱望着从九岁就失去了父母,自己一手拉扯成人的弟弟就要远去的身影,心头涌起一阵阵的酸楚……

这年保柱一家极为困难。七口人挤在三间土坯房里,屋里顶着四根柱子,阴天漏雨,风天落土。郭保柱和她的丈夫赡养着两位老人,抚养着一个上学的女儿,一个6岁的儿子,又开始了艰难的生活。她整天和丈夫起早贪黑地劳动,拉粪挑肥,拖犁拉耙。冬闲的时候,找一些编席子打草辫的零活挣点零花钱……

终因积劳成疾,在一年的冬天里,保柱患病住进了省人民医院,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为治病,东拼西借,花去8000余元。但是,为了不影响弟弟在部队工作,她每次让家人写信都是说:“家里一切都好,请勿挂念。”对自己生病之事只字不提。

1983年12月下旬,郭根河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少数同志留守驻地,其余官兵全部开赴广西宁明参加收复老山作战。正在服役的弟弟给家里写信,表现出对家庭的牵挂。保柱托人给根河写信说:“当年咱爹打鬼子的故事你还记得吗,你是军人的儿子,要积极请求上前线去,咱全家等待着你立功的喜报……”她还强打精神同家人一起照了张全家福寄到部队,以解除弟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姐姐的教育和鼓励下,郭根河主动请求参加广西轮战。首长看他年纪小,几次劝他留驻地守队。

但他软缠硬磨,一天写出6封请战书,最后,部队首长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1984年元月1日这天,在一片嘹亮的歌声和锣鼓声中,郭根河随大部队踏上了南下的征途。到达目的地后,部队接受了守护直接通往云南前线输送军用物资的交通要道——宁明大桥和宁明机场的战斗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郭保柱的教育和鼓励下,弟弟郭根河主动请求参加广西轮战。图为1985年3月,郭根河(中)出色完成广西(宁明)对越轮战3.28战斗中情报送达任务后,与赴前线慰问演出的广西歌舞团歌唱家和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电影《刘三姐》女主角黄婉秋合影留念。

1985年3月,著名的3·28战斗打响了。此日中午1时,担负通讯指挥连机要工作的郭根河,接到团部“限定在2小时内将一份作战情报送到各连”的紧急命令。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冒着隆隆的炮火,驾驶摩托车消失在濛濛细雨中。行驶中,炮火连天,山路崎岖光滑,摩托车突然不受控制地撞向山崖,他迅速跳离,摩托车滚落在山涧中。他的胳膊摔出一道道伤口,但他毅然爬起来,跑步前进,终于提前2分钟完成了团部对9个连的情报送达任务。使全团及时形成了火力网,将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击落下来,保住了阵地秘密。郭根河因此获得了团嘉奖,并荣立三等功,表彰会上,团首长把一枚闪光的军功章配挂在他的胸前。1985年底该部轮战任务完成,根河探亲回乡,保柱看着又长高了许多的弟弟,捧着他的军功章,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90年代的河古庙,已经发展成为邢台市五大专业市场之首,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自行车零件集散地。然而,倍受贫困困扰的郭保柱却放弃发家致富的良好机遇,毅然把长子送到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的西藏边疆去服役。

进入90年代,平乡县河古庙镇今非昔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平乡人民已经把她建设成为全邢台市五大专业市场之首,全国最大的自行车零件城。这里的自行车零配件和自行车、三轮车整车畅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有的还远销古巴、越南、泰国、俄罗斯。河古庙成了众人仰慕的黄金宝地。

这时的郭保柱夫妇已人到中年,两个弟弟都已成家,女儿考上了中专,长子凤全初中毕业。尽管家里依然贫困,但是,郭保柱毕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这位付出太多、而所得又太少的农村妇女,终于拥有了发展自己脱贫致富的条件了。然而,目光敏锐的郭保柱却看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红红火火的河古庙自行车零件城里,能拥有一个自行车零件制造车间,或有一个销售自行车零件的门市、摊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里的一些青年人对进城上大学、当干部不太感兴趣,而是争先恐后地投入本地自行车行业的市场洪流中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1993年征兵时,个别青年人本来一腔热情来应征,可一听去边疆,便纷纷退缩了……

郭保柱和丈夫经过几天反复认真的思考,他们决定把年仅16岁的长子姚凤全送到部队去当兵,再一次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一个拥军爱国的好样板。

1993年11月的一天,郭保柱冒着寒意料峭的秋雨,带着儿子姚凤全,骑车赶到了40多里外的县武装部报名参军。可是,事情不巧,河古庙镇征兵体检已过了时间,还有几个乡镇正在扫尾。那里的同志劝她说:“你儿子年纪还小,等明年再说吧!”但是,郭保柱主意已定,她和儿子住在县城的亲戚家里,几次找到镇、县武装部和主管征兵工作的县领导,软说硬磨,据理力争:“俗话说‘有国才有家’,如果没有人远离家乡去保卫祖国,哪有俺们今天的太平日子,政府不是经常教育俺们‘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吗?”就这样几经请求,领导终于批准了让其儿子上站体检的要求。一个月以后,姚凤全终于穿上了绿色的军装,郭保柱象十年前送弟参军一样,怀着欣慰的心情把长子送到了祖国的西南边疆——西藏拉萨市某部,使其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然而,个别人却不理解地说:“傻保柱啊,你家条件这么差,又缺劳力,你放着买卖不做,钱不挣,把一个识文断字的中学生送到部队去,究竟图个啥?”郭保柱朗声一笑,说:“挣钱没尽,儿子在部队可以多长点出息,为国家多出点力,家里的活再苦再累俺也撑得住。”

在母亲的教育下,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姚凤全茁壮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

“世界屋脊”西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强烈的阳光下,常年积雪的群峰闪耀着大山的雄健与冷峻;茂密的森林和丰美的草地渲染着生命的热烈与刚毅;众多的江河湖泊长年跳动着青藏高原特有的清纯;布达拉宫嘹亮的法号声,则向人们讲述着西藏的悠久历史。然而,从祖国内地空运而来的新兵们,却没有欣赏这异地奇景的情趣,他们首先遇到的是祖国这片酷寒之地,对他们的戏谑;高原四季低温,空气稀薄,初来者会感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疼心悸、四肢乏力;高原多风、气候干燥,往往会鼻孔出血、唇吻开裂……姚凤全在刚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严重的高原反应,紧张的军事训练以及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使他和许多新兵一样情绪低落、茶饭不思,甚至想到了退却。于是,他在给家里的第一封信里写到:“这里高寒缺氧,我的手、脚、脸都冻裂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和整日的军训,使我难以适应,爸爸、妈妈,我想家……”看了凤全的来信,郭保柱既心疼又生气,她让人连夜给凤全写信,嘱咐他要坚持、要顽强,要牢固树立扎根边疆、献身国防的思想,最后写到:“手握钢枪保国防,这是好男儿一生的幸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咱吃苦受累值得。你要记住,你姥爷在艰苦的抗战年月打鬼子锄汉奸,从来没有怕过死;你舅舅参加广西边境收复老山作战出生入死立了战功,咱家可从来没有逃兵呀……”之后,母亲又连续四次去信,给儿子讲党和政府对军属的关怀照顾,讲乡亲们对凤全的希望,每一次都提出要端正思想、刻苦训练等要求。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在连队首长的亲切关怀下,姚凤全彻底打消了畏难怕苦情绪,坚定了战胜暂时困难、扎根边疆、保卫边疆的信念,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从一个16岁的学生到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是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要完成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知识、军体技能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姚凤全怀着从母亲言传身教中得来的从军报国苦练杀敌本领为家乡父老争光的朴实的思想,在首长和战友的关心帮助下,攻克了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军事训练中,姚凤全凭借反映灵敏、身体灵活等特点,很快把“军姿、步伐、投弹、射击”等训练科目基本要领掌握,单项考核取得优良的成绩。然而,他年小体弱,在“器械”、“越障碍”面前却表现出难以弥补的身体劣势,一次次从单杠上摔下来,一次次在木马前扑倒,在一个个障碍前受阻。但他靠顽强的毅力,跌倒了再爬起来,摔伤了包扎一下,继续苦练。为练好穿越障碍,他不知被摔倒多少次,腿上胳膊上被摔得青一片紫一片。为练单双杠,他常常在深夜战友睡熟后,偷偷溜出营房,借着远处的灯光锻炼。冬季,高原的夜晚滴水成冰,单双杠上,手握上去冰冷彻骨,凤全的双手练出了一道道血口子,磨出一层老茧。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时,凤全不但顺利通过了团综合考核,而且他的跑障碍、单双杠、木马水平在全新兵连名列前茅,他成为全连公认的训练能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保柱为脱贫致富,带着幼子在家里安装儿童自行车,到河古庙市场去销售。图为1994年6月,她给西藏拉萨服役的长子随信寄去的照片。

母亲的教育,部队的生活,也促使凤全成长为一名思想过硬的革命军人。1994年,他被提升为七连三班副班长兼任连教歌员,担负全连军歌训练和帮助全班新战士进行学习锻炼的重任。训练场上,他热心地帮助战友突破一道道难关;军营里,他经常与新战士促膝谈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经常带领战士们到社会上为藏胞乡亲排忧解难做好事;他一身正气在出差探亲途中敢与坏人作斗争。

一个秋天的下午,训练即将结束。一天来的摸爬滚打使凤全全身疲惫不堪,可是还有几名战士掌握不住越障碍的基本要点,凤全只好第七次作示范讲解。由于体力不支,当他越高板墙时一个闪失从3米高的地方跌落下来,导致左腿膝关节错位。团卫生队进行了基本矫正治疗后,立即开出送院证,建议凤全到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凤全却把送院证收藏起来,人悄悄留了下来。第二天,当连首长和战友们看到他的左脚严重浮肿的时候,都动员他到总医院住院,但凤全微微一笑说:“连队条件固然差些,但团卫生队完全可以治好我的腿,再说,留下来我可以帮助同志们学文化、学唱歌。”就这样,凤全在连队卧床期间,给战士谈心6次,为战士读报纸30次,教军歌4首,工作一天也没有停过。一个月过去了,凤全基本恢复了行走能力,但医生叮嘱,不可作大幅度动作。凤全急切地走入他久违的训练场,又开始帮助新兵训练,不知不觉中,把医生的嘱咐丢在脑后,在教一个示范动作时,由于用力过大,造成左腿第二次错位,第二天膝关节又肿起老高,并且内侧长出一个拳头大小的疙瘩,医生诊断为:习惯性脱骨,且有骨折。团卫生队第二次开了送院证,建议到军区总医院作手术治疗,但凤全又一次藏起送院证,留在连队一边养伤,一边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1995年6月,姚凤全坐西宁到格尔木的列车探家归队。午夜时分,列车行至中途,全车厢的人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忽然车厢里一个中年旅客声嘶力竭地喊道:“快来人,抓小偷!”凤全一个激灵醒来,只见不远处一名歹徒正在恶狠狠地与一旅客争夺皮箱,那位白天里谈笑风生的旅客此刻脸色苍白,死死抓住皮箱不放,满车的人都醒了。凤全挺身而起冲上去,歹徒见势不妙,提起一个啤酒瓶朝那旅客头上猛砸,转身想逃,凤全冲上去扭住了他的一只胳膊,经过一番搏斗,在乘警的帮助下终于制服了歹徒。歹徒被带走了,这时人们才发现那位旅客被砸得头破血流,凤全立即从提包里掏出自己的新毛巾和随身带的消炎粉,为旅客做了简单包扎。这时列车长和一名列车服务员来了,询问凤全的名字,凤全憨憨一笑说:我姓解叫解放军。

1994年底,在年度工作总评中由于表现积极,成绩突出,姚凤全受到连嘉奖。1995年又荣获营嘉奖,多次受到部队官兵的好评。

她家遭三次不幸,却给儿子寄去两封平安信,一再告戒儿子要安心服役,报效国家,充分体现了一位爱国拥军好母亲的高尚情操。

凤全入伍后,家里的活计全部落在了父母身上,他们含辛茹苦,辛勤耕作,以微薄的收入供养着凤全弟妹上学。人有旦夕祸福。1995年秋,郭保柱大女儿姚凤爽中专毕业尚未分配,在邢济路河古庙段不幸被一辆轿车撞伤,住进了医院,昏迷长达70个小时。姐姐在昏迷中几次呼唤着凤全的名字,保柱深知他姐弟之间的同胞之情,但是为了让儿子在部队安心服役,没有给凤全写信告诉姐姐的不幸消息。1996年春节前夕,她在给儿子的贺年信中嘱咐凤全:“在全国喜庆的日子里,一定要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家里一切都好,请不要挂念……”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96年春,郭保柱的丈夫从田里劳动回家,又被一辆拖拉机撞倒,胸部、头部多处受伤,住进医院治疗长达1个多月。此时,正值春耕大忙季节,父亲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全家人急得团团转,女儿几次央求母亲说:“给弟弟去个电报,让他回来吧!”为了不分散儿子的精力,保柱一直不同意。这时凤全来信了,信中说道:“爸、妈你们好!姐姐咋样?我虽远离家乡,但我时刻想念你们哪!望你们多多保重……”凤爽哽咽着读不下去了,郭保柱也仿佛听到了儿子的声音,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但她为了支持儿子在部队安心工作,硬是命令女儿给凤全写了第二封“家中一切都好,望你安心服役”的平安信。还嘱咐女儿说:“凤全代表咱全家为国尽忠,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往后咱家不论出了啥事,都不要告诉他,以免分散他在部队工作的精力。”

为了给政府、给社会减轻负担,保柱和丈夫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为此他们利用河古庙市场的有利条件,干起了自行车零件加工。1996年7月12日黄昏时分,郭保柱乘座别人的摩托车,去广宗苏庄村联系业务。在返回途中,路过广宗县城南时,突然被一辆迎面驶来的机动车撞翻在地,驾驶摩托车的人当场被撞死,保柱同时被重重地甩到公路上,脑部受到严重挫伤,当场昏迷过去,肇事者当即逃逸。郭保柱被广宗县交警队的同志及时送到广宗县医院抢救,继尔又住进了邢台市人民医院脑外科。10月19日,又转入省人民医院治疗。三个多月过去,医药费花去四万多元,因伤势过重,始终未能痊愈,右侧偏瘫,言语困难。亲朋好友几次劝保柱的丈夫姚西文给儿子发电报让他马上回来,但保柱的丈夫坚持遵照妻子的诺言,又没告诉儿子。

郭保柱一家拥军甘负重、报国献真诚的感人事迹在《河北日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头版头条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和部队的广泛关注。在郭保柱住院期间,河古庙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刘栋才带领东河古庙村党支部书记姚修彬第一时间赶赴邢台市人民医院看望,并带去1000元救助金。数百名干部群众,怀着一片崇敬之情,前去百里之外的邢台市人民医院看望这位好军母,送钱、送物、送温暖,郭保柱一家感动得热泪盈眶。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也主动伸出热情之手。院工会主席周广恩知道这里住着一位赴藏军人了不起的母亲后,多次到病房看望,医护人员自觉给予特殊照料。8月11日,中共平乡县委副书记刘泽民、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董金科、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李振珂、县民政局局长孙现西等同志专程到邢台慰问,并将县委县政府筹措的2000元特别救济款放到了郭保柱的床头。县委副书记刘泽民同志在看望郭保柱时说:“郭保柱教子报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救助这样的好母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呼吁社会各界要伸出友爱之手,让郭保柱早日摆脱病魔的折磨。中共邢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宝玉、中国人民解放军邢台市军分区政委范红喜等领导也分别多次专程到平乡看望慰问郭保柱。

悠悠拥军情,拳拳报国心。爱国拥军好母亲的事迹和身遭不幸的消息传到了姚凤全所在部队,解放军拉萨某部寄来了充满深情的慰问信。信中写道:

尊敬的姚凤全父母:

您们好!

正值我们在西藏雪域高原贯彻中央军委《新训大纲》之际,突然听到你们家中连遭三次不幸的消息,我部全体官兵对你们的不幸,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礼,对你们的这种“拥军报国”高尚思想,表示崇高的敬意!母亲识大体、顾大局,让儿子“安心部队服役,报效祖国”的举动,在我连官兵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并引起强烈的反响,我们为我们军人有这样的好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是你们的宗旨。这种思想和行动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将在部队开展深入的学习,贯穿到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后勤保障、战备值班等细致的工作中去;并以此为动力,为祖国和人民站好岗、放好哨,为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为表彰郭保柱拥军报国的模范事迹,1996年9月4日,中共平乡县委、平乡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平乡县人武部联合决定,授予姚西文、郭保柱“爱国拥军好父母”光荣称号,并号召全县人民向她们学习。11月初,邢台市妇联也发出了向“拥军报国好军母”郭保柱学习的号召。西藏军区对一心支持国防建设的好军母郭保柱这一典型非常重视,部队首长多次指示,要求宣传好、学习好“好军母郭保柱”的感人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1997年1月28日,西藏军区政治部寄给中共邢台市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区部队开展向“子弟兵的好母亲”郭保柱学习活动的情况通报。

1997年1月30日,西藏军区政治部向全区部队发出通知,号召开展向“子弟兵的好母亲”郭保柱学习活动,并委托中共邢台市委向郭保柱转增现金1000元,组织力量在《西藏日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广泛宣传。军区号召各单位要结合深化“四个教育”,及时在部队广泛掀起学习热潮,教育广大官兵把党和人民的关怀,家乡父老的重望化为动力,扎根边疆,安心部队,立足本职,勤奋工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断建新功,创新业,以实际行动报答亲人的关心和厚爱。

好军母郭保柱卧床27年来,其丈夫、儿女等亲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中国人民解放军邢台市军分区、平乡县人武部、县民政局、镇村干部,以及同祖同院、街坊邻居和亲戚至交,也都无数次探望慰问,给她送去了应有的关怀、体贴和温暖……

(作者许庆卫,河北省平乡县教育局原常务副局长;郭晓飞,河北省社科院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