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宣布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资源,上海水牛位列其中。这一曾经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水牛,为何会濒临灭绝?它们的保护工作将如何开展?记者日前来到了崇明老杜农场,这里生活着180多头水牛,是上海水牛最大的保种养殖基地。
走进老杜农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写有“上海水牛,中国最牛”的水牛雕塑,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崇明先辈昂扬向上的垦拓精神。在园区的一片草地上,几头水牛正在低头觅食,有的想在草地上打个滚,便立即被养牛人喝住。养牛人名叫茅惠元,有着40多年的养牛经验,他告诉记者,进入秋冬季节后,水牛一般都被赶入牛棚饲养,不再放牧,考虑到饲料成本和水牛生活习性,偶尔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才会让水牛走出牛棚在大自然中散放,打滚的水牛是头有孕在身的母牛,因体重过重,翻身容易挤压腹部导致胎儿死亡,因此需要立刻制止。
虽然户外天气寒冷,但牛棚内却暖意融融,上百头水牛悠然享受着美味的干草饲料,一头刚出生一天的牛犊踉踉跄跄,在牛群中寻找妈妈。茅惠元说,如今农场每年新添数十头牛,目前数量已达到了186头。在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人员指导下,农场为这些水牛“建档立卡”,做身份编号。档案记录详细,养殖地、畜主姓名、毛色特征、出生日期、登记日期等都逐一明确。统一的牛棚管理,对上海水牛的保种研究起到关键作用。
茅惠元从十几岁开始养牛,对水牛的品性、习惯了如指掌,他说,上海水牛性情温顺、四肢强健,作为役畜十分适合,一头水头可抵得上数名青壮年劳动力。“水牛1岁半就能下田耕地,成年牛每天耕作8小时,可耕田10亩左右,体格健壮的水牛20岁时仍可下田犁地。”茅惠元告诉记者,水牛不仅任劳任怨,还十分通人性,是农民最忠诚的伙伴,出于对水牛的喜爱,他决定将照顾好水牛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茅惠元为水牛投喂饲料
据悉,上海解放初期,水牛存栏约为3.5万头,到1970年达到4.53万头的峰值,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上海水牛数量急剧减少,2021年仅641头,主要分布在陈家镇、中兴镇和向化镇东部地区。
老杜农场最初只有26头水牛,主要用于农场农旅体验观赏配套项目,后来农场负责人出于对水牛的质朴情感,陆续在崇明全岛范围寻觅,收购了上百头水牛,无意之中保住了上海水牛最后的种群。2019,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在崇明调研时发现上海水牛,保护工作从此被提上议事日程;2021年1月,上海水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22年,“上海水牛种质特性和保护体系研究”被立项,并成立上海水牛养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水牛保种场进入了筹备建设阶段;目前,上海水牛保护和利用工作被写入上海市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程,一个规模占地2万平方米,核心种群200头、总存栏量为450头的上海水牛保种养殖基地项目已立项实施,正在有序推进。
上海水牛保种养殖基地虽然规划实施,但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当前面临的困难是水牛活动区域受到限制,养殖人员后续乏人。据了解,水牛养殖户通常每年11月将牛赶回牛圈人工喂养,第二年5月初将牛赶到沿江滩涂草地或休耕农地放牧。茅惠元告诉记者,盛夏,水牛需要在河滩边、芦苇荡、池塘里泡澡、觅食。“水牛皮厚,汗腺极不发达,夏季需要浸水散热,另外,能防止昆虫叮咬,户外有牛背鹭停在牛背上,捕食牛身上的小昆虫,水牛在田间排泄,可作为有机肥料。”
上海水牛养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杰介绍:“放牧的好处是水牛能采食到各种野草,营养比较均衡、丰富,也能保证一定的运动量,对水牛的生长很有好处,但缺点是放牧期间水牛的交配不可控,会导致乱交乱配,难以避免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导致种质退化,这就需要养牛人的格外关注。”胡杰告诉记者,自古以来,水牛就是滩涂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沿江、沿海滩涂草场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沿江沿海滩涂禁止放牧,导致水牛优良牧草来源和养殖环境的缺失。
此外,随着老一代养牛人渐渐隐退,目前上海水牛养殖农户基本都是60开外的老人,如今,崇明岛上的养牛人只剩数十人,预计10年以后散养户就会消失,水牛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为了维持上海水牛的特性,希望能像设立珍稀动物保护区一样在江边草滩上设立一个上海水牛放牧用的保护地,让水牛在夏天能生活在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中。”胡杰说。
目前,市农科院对保种牛群进行采样分析,建立上海水牛基因序列图谱,全面了解上海水牛的起源、进化过程、群体遗传结构及与生产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水牛保种及未来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去管理好上海水牛,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它成为崇明农旅项目的形象大使。现在,保护基地正与上海交大农学院等高校对接,招聘有意向的年轻大学生担任牧牛人,让上海水牛‘后继有牛’,养牛者后继有人,共同为保护好崇明特色种源作出贡献。”胡杰表示。
记者:张永昌
编辑:陈锦源
责编:李琳、陈锦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