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得知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国人纷纷庆贺,谁料他却毫不客气说道“我一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这句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1952年,钱永健出生于美国纽约,父亲钱学榘是一位机械工程师,曾经是美国波音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的高级顾问。
钱永健从小热爱化学,经常在家中地下室里做各种化学实验,16岁时,他的一篇论文: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荣获美国高中生科研项目最高奖“西屋科学人才选拔赛”一等奖。
1968年,成绩优异的钱永健,领取美国国家优等生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4年后毕业,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
之后,他前往剑桥大学深造,在研究生期间,他对传统的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实验提出不同主张。
他认为要弄清楚大脑海量的神经元,以及彼此发出信号和由此得到的信息,就必须给神经元着色,于是开始设计和分析新的染料。
钱永健25岁获得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此期间发明了一种可追踪细胞内钙水平的合成荧光材料——参茎。
之后,钱永健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职,在此期间改进合成多种荧光指示剂,尤其是绿色荧光蛋白,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凭借在这方面的开创性贡献,2004年,他获得沃尔夫医学奖,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得知他获得诺贝尔奖,国人纷纷祝贺他,谁料他却毫不客气地说:“我一辈子都是美国人,不是中国的科学家!”
钱永健的这一言论,太令人寒心,虽然他一直美国,但他毕竟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如此决然地否认自己与中国的关系,缺乏对自己民族根源的认同和归属感。
然而,也有人表示能够理解钱永健的立场,钱永健长期接受西方教育,成长于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缺乏爱国主义教育,对自己的民族尊严感薄弱也是情有可原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将自己视为纯粹的美国人也并非不可理解,但这种理解中也难免带着一丝遗憾。
这让我想起他的叔叔钱学森,无论是爱国主义,还是在民族尊严上,两人有着天壤之别。
当初,钱学森为了回国报效祖国,回国路艰辛又坎坷,遭到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但他依然坚定地选择中国。
1950年,钱学森准备海运回国的八大包行李,被美国海关查扣,美国怀疑其中有涉密文件,并以此为由逮捕他,吊销从事机密研究工作的安全许可证,被关押的15天内,他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身体折磨,暴瘦15公斤。
后来在导师冯·卡门等人的努力下,钱学森被保释出狱,但美国政府仍然对他进行了长达5年的24小时严密监视和软禁,限制他的行动自由。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从未动摇,他从始至终都相信自己的祖国。得知钱学森被美国软禁回不了国,在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努力下,我国用11名美国战俘,才换回钱学森回国的机会。
1955年,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回国的时候,蒋英跟未成年的儿子说:“有危险的时候要替父亲挡子弹,你们父亲的命比我们更重要。”
不但是孩子们,就连蒋英自己也早就做好要替钱学森挡子弹的准备,她说:“中国可以没有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
回国后,钱学森面对新中国薄弱的科研基础,肩负起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重任,他带领团队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克服无数困难。
从仿制导弹到自主研发,从“东风一号”的成功发射到“东风二号”发射失败后的重新振作,钱学森始终坚定信念,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钱学森相比,钱永健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选择截然不同。他在美国拥有良好的学术资源和发展空间,一路顺风顺水地在科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但他却选择了与祖国撇清关系,而钱学森为了回到祖国,不惜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历经磨难,只为了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越是了解钱学森,越容易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短短几十年里,我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离不开像钱学森这样的“国之脊梁”的辛勤付出。
钱学森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
看完书籍《走近钱学森》,才明白钱学森的伟大之处,在当今时代,我们太需要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他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榜样,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的功绩。
钱学森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国家科学事业拼搏的一生,在祖国需要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投身于艰苦的国防事业,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奉献一生。
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盛世中华,都是因为有他在默默地替我们负重前行,他才是我们要追的明星。
摸一摸我们背后的脊梁骨,有一根是钱学森给的,是他让我们在世界中站了起来,向钱学森致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