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永乐年间,国力昌盛,继汉唐以来,再次出现万国来朝、万邦共舞的盛世图景。
明永乐三年开始(1405),郑和七下西洋,前后28年,经历30余个国家、地域、部落,最远到地中海、非洲东海岸。这比哥伦布、达·伽马的大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不仅壮大明朝国威、加强文化交流,而且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619年前,郑和开启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其开拓创新、奋勇拼搏、科学探索、崇尚和平、敦信修睦、敢为人先的航海精神,彪炳史册。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传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和精神,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薪火相传。
郑和下西洋,除了展示国力强盛、促进文化交流、拓展海外贸易外,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那就是《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航海图高20.3厘米,长560厘米。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不朽之作。
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图中的约五百个地名中,外国地名约三百。
郑和航海图的问世,是我国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它是我国最早不依附于海道专书而能独立指导航海的海图,是中国第一部航海图集。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航海认识周边的世界,海图是人们走向海洋所必需的工具。从出土的文物中看到,早在石器时代,居住在海边的人们就能用木棒、树叶、贝壳等制作“立体海图”,以表示岛间相互位置、海水流向、航线等这是最原始的海图。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 年)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之系诗》,通过对天妃(妈祖)的歌颂,从侧面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如 “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 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航海安全的祈愿和对天妃的信仰.
《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之系诗》
湄洲神人濯厥灵,朝游玄圃暮蓬瀛。
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
上帝有命司沧溟,驱役百怪降魔精。
囊括风雨电雷霆,时其发泄执其衡。
洪涛巨浪帖不惊,凌空若履平地行。
雕题卉服皆天氓,梯航万国悉来庭。
神庇佑之功溥弘,阴翊默卫何昭明。
寝宫奕奕高以闳,报祀蠲洁腾苾馨。
神之来兮佩珑玲,驾飙车兮旖霓旌。
云为扆兮雾为屏,灵缤缤兮倏而升。
视下土兮福苍生,民安乐兮神攸宁。
海波不兴天下平,于千万世扬休声 。
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航行,打开了大明王朝与“万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正是郑和一次次穿越大洋的往返,记录着万国来朝、万邦共舞的高光时刻。
河南卫视与剑南春合作共创的《万邦共舞》本片拟以文物《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为文化抓手,并以郑和第一人称视角打开明永乐年间万国来朝的盛况,通过一段精心编排的太清舞,以及在明代《太清歌》原词基础上改编的歌词,表达本片主题——美酒敬盛世,盛世如美酒。
“剑南烧春”随万邦共舞
盛世配美酒
再现大明盛世
品味千年传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