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社承办,京徽画院申报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心象媚道——周松竹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汇聚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松竹近年来创作的48件山水画作品,展示了她在山水画领域的深度探索与独特诠释。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再现,更是对生命之道、宇宙之观的深刻感悟。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原副院长周石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专职画家、博士生导师王德芳,湖北美术学院当代中国画创研中心学术主持杨维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专职画家任清,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杜学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姜宝昌,北京师范大学书画协会会长李木兰,北京服装学院教师宋子伊,京徽画院院长郭庆志,荆浩艺术研究院秘书长苏勇军,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军、版画所所长沙永汇、雕塑所所长邓柯、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办公室副主任吴笛、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教学培训部副主任程兴林、美术馆副馆长常欣、美术馆副馆长杜浩、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任军伟,艺术家唐朝轶、付振宝、刘华赞、张澜石、王鑫、赖思佳、张宇彤、周逊,艺术家朋友张军博、曾军艺、萧山、金士焯、傅闻博、王艺然、赵婉、刘扬、宗晓丽、张世博、袁立、刘宁、许宏宇、赵国、于立新、陈如意、林国秀、张丹媛,企业家朋友刘伯峰、刘春雷、别空、杨君红、王严,以及《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金新,副总编辑冯知军、马子雷,副社长颜培大,办公室主任张丹,视频中心主任张婷婷,艺术中心主任王会、副主任饶怀安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刘万鸣、卢禹舜、陈明先后致辞,本次展览艺术家周松竹致答谢词,刘万鸣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金新主持。
刘万鸣代表中国国家画院对此次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谈道,中国国家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引领全国画院系统发展方向、促进美术创作与研究的重任。以“经典引领,品格立院”为宗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汇聚全国乃至国际上的优秀艺术人才,共同探索美术创作的新路径、新境界。为此,中国国家画院特别策划并推出了“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扶持项目,旨在青年艺术家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宝贵平台。本次展览艺术家周松竹的作品从“心象”系列延续到“夜静空山”,每一幅都是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表达。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周松竹个人艺术风格的一次概括和总结,更是对新时代青年艺术家群体精神风貌和艺术追求的生动写照。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灿若星河”扶持项目,期待看到更多像周松竹这样的年轻艺术家脱颖而出,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相信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力量将继续传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中国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作为周松竹的博士生导师,卢禹舜对周松竹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理论修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肯定,并对她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卢禹舜表示,周松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艺术道路上,苦心探索,不懈追求。她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多次在各类展览中崭露头角,也在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同时,她对传统艺术的理论研究、画史、画论也有着深入探讨和独到见解。她的夜景作品,不仅是对历代艺术家夜景创作的理论总结,更是她个人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她的作品,总是能在历史、前人、同事和同道之间找到独特定位,展现出超越自我的艺术境界。这次展览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对青年艺术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启迪。期待她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艺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陈明认为,在今天的展厅里,周松竹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夜景作品,其中一幅还是她的毕业创作。这幅作品无疑延续了周松竹博士毕业论文中对夜景山水画研究的某些观念,可以说是她思考的实践化体现。另一类作品,在笔墨语言上虽然保持了传统,但并未被传统笔墨的套路所束缚。她在图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如通过实与虚的对比,以及空间上的相互延伸,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还有一类作品,是周松竹之前做过的一些尝试,以青绿山水为主题。但与一般的青绿山水不同,她将这些山水的局部进行放大,并赋予其构成化和设计感。这些作品色调鲜亮、轻松愉悦,更多地展现了周松竹的艺术追求和精神状态。无论是哪一类作品,都可以看出周松竹在山水画研究上的深入探索和丰硕成果。
周松竹对一直以来鼓励与支持她的领导、老师、朋友们表示感谢,她谈道:“此次展览作品主要汇集了我近年的新作,我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去表现内心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当代的心象境界,在画面中通过笔墨的外延去构成新的图式。这种图式不仅保留了对传统山水文化的敬意和对古法笔墨的研究与提炼,更通过虚实的对比,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观看方式。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引导观者从具象走向抽象,从视觉走到心理,继而从画面的形象过渡到哲学之道,去感受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传统与当代的哲学意涵。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21日。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编辑 | 张湫逸
摄影 | 武广宇、赵佳音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