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道教对世界宗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而形成,它与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对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流派作一简要分析,以揭示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不是"太上老君"》这本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文王、老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
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历史发展
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道教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上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有密切关系。
这种敬畏、崇拜自然现象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古人的思维、思想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