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21日17时21分将迎来冬至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到了冬至,“数九寒天”开始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数九”开场,怎么防寒保暖?
新京报制图 孙剑飞
128年来最早的冬至?
据广州日报消息,今年冬至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上一次出现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发生在1896年,时间是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下一次比今年更早的冬至,将发生在2028年,时间是12月21日16时19分19秒。
每年冬至的时间为何不同?据天文爱好者介绍,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回归年计算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四个回归年是1460.9688天,而现行的阳历(公历),通常一年有365天,每四年为一闰,闰年有366天,四年合计是1461天。即同样是四年,阳历比回归年的时间长1天多,因此,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5小时或6小时,但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冬至在公历的日期有12月21日、12月22日、12月23日。
今年冬至,农历和阳历日期“同步”,实属罕见。这里所说的“同步”并非指农历日期和阳历日期完全相同,而是指冬至发生在农历中的“日”和阳历中的“日”相同。今年冬至节气的交节日期是阳历12月21日,而冬至在农历的日期则是十一月二十一,所以今年冬至节气都是在二十一日,农历时间和阳历时间出现“同步”现象。
数九寒天如何防止冻伤?
冬至到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将开启。寒冷的冬天,有一种特有的伤害叫“冻伤”。冻伤后的皮肤不仅又红又肿,还会让人痛痒难忍,甚至留下瘢痕。身体的这种调节是有限度的。当环境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长,在寒冷刺激下,血管发生持续、痉挛性收缩,血流量减少。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会进入“受损”状态,出现冻伤。
新京报制图 卢子雄
【冻伤误区】
预防冻伤,首先要避免在寒冷环境中暴露时间过长。除了防寒,还要防湿、防风。
冻伤后千万不能烤火、用雪搓。寒冷刺激之后,如果立即烤火或将冻伤部位直接靠近取暖设备,会让血管快速扩张,对已经形成了局部淤滞、肿胀的皮肤无疑是又一重打击。
有人说“喝酒取暖”,但大量饮酒反而会造成迅速的失温,血液循环过快导致散热加快,同时醉酒后人的意识容易迷糊,增加了发生意外的可能。
趣说冬至,古人怎么过“数九”?
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关于“数九”,从古至今流传下很多不同版本的《九九歌》《数九歌》《九九消寒歌》以及《消寒图》等。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数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
除了“数九”,古代民间还有“画九”的习俗。所谓“画九”,就是用一些有趣的图或文字来记录“九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这样画出来的图就叫“九九消寒图”。游戏规则基本一致:以冬至为起点,每日在图上涂画一笔,或再简单记录当日的天气或心情,以此计算冬季寒冷的时日,直至九九八十一天之后,屋内画纸涂满,屋外寒意消散。这是一个充满着传统诗意生活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蕴的游戏。
“九九消寒图”主要有三种,即“梅花消寒图”“文字消寒图”“圆圈消寒图”。
“梅花消寒图”是在纸上画素梅一枝,枝上开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有九片花瓣,总共八十一片花瓣。从冬至日开始,每天用红笔染一瓣,待八十一片花瓣都染完后便冬去春来。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文字消寒图”是在印好的文句上描红以“数九”,每句九个字,每个字九画,共八十一画。每天用红笔描一画,等九个字描完,春天就来临了。此俗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手绘制的“九九消寒图”中,就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道光皇帝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并注明阴晴雨雪的情况。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这种方法传到民间后,被人们广泛采用,并衍化出“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等文句。
文字消寒图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圆圈消寒图”是在一张纸上印上八十一个圆圈,排成九行,每行九个圆圈。自冬至日起,每日涂一圈。在涂的时候,根据当日天气情况,遵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规则记录天气变化,即如果是阴天,就把上半个圆圈涂黑,晴天就把下半个圆圈涂黑,刮风涂黑左半边,下雨涂黑右半边,下雪就在圆圈当中涂一个小圆。
整合自广州日报、生命时报、齐鲁壹点、新京报等
编辑 马浩歌
校对 张彦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