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神奇故事”☝——关注我们,一起探索宇宙奥秘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欲望越重
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样的。
道家里面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这里所讲的“精”,是指人体的精力。我们通常讲的“某某人精力特别充沛”,就是指这个“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讲身体虚弱的人),他的欲望越重。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精力(或者说元气)不充足,体内就有足够的空间让它来流动,它就会乱串。
而当一个人精力充沛的时候,它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力量,越是充满越不容易走动,所以他的欲望很少产生。
它既然是一个完整的能量体,就不仅不会往下走,还会往上升。因为我们身体里边有一种力量,它本身就是来自宇宙里面,所以它很容易和宇宙的力量相应、沟通、相吸。
可是我们往往由于体内的能量消耗太多,没办法往上升,只能够往下沉。
当你修到一定程度,体内的能量往上升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和宇宙的力量紧紧地吸在一起。因为体内的这股力量本身就是来自宇宙里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很容易又被吸上去,回到源头。
可是我们现在很少有人能够把生理上的能量修充足,而且还能够保证它不外漏,如果你能够做到的话,这股能量就会转过头来,从下往上升。问题是很少有人做得到,常人不是能量不足,就是充足了以后也会漏掉。
如果你能够把这股能量修充足,而且不让它漏掉,它就会呈圆形(督脉上升,任脉下降呈圆形,又从中脉往上升)往上升。
所以当一个人的精力足了,保持不漏的话,它就往上升变成气。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是元气。
当一个人没有欲望的时候,精就变成了气。狭义的欲望,指的是男女之间的性欲;广义的欲望,指的是人的“贪、嗔、痴、慢、疑”,例如人的种种抱负,都可以列到欲望之列。
因为你有了种种欲望(包括广义的、狭义的欲望),就没有办法保持先天的元气,它就会变成后天的“精”。有了精,你的欲望就会更强烈,就要漏掉。
所以佛教里面的“六通”,有一通叫做“漏尽通”。佛在《楞严经》里讲过,漏尽不证,要想成佛,无有是处,犹如煮沙欲其成饭!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是你通过某种手段达到了不漏,但是你还得能够让这股力量回过头来往上升,升到中间变成“气”。你如果降伏了这股气,让它继续往上,升到头顶就变成“光”。在下边是精、在中间是气、在头顶就是神,或者叫做光。
就像一杯水,遇到冷空气就变成冰,中等的温度就是水,遇到高温就变成水蒸气,或者变成一股烟、一束光。这就是为什么修行层次高的人,头顶上会有光。他把下边的能量,由精变成气,把气变成神光散发出去了。
既然我们人体可以通过五谷杂粮吸收能量,再把体内的能量释放出去,也就能够把宇宙的能量吸收进来。但是你必须达到全身八万四千毛孔都张开了以后,才能吸收外边的能量。
既然能够吸收外边的能量,也就意味着你体内的能量可以(通过八万四千毛孔)释放出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跟修行高的人坐在一起,会感到他身体的火力特别旺,感到他身体发热;也会感觉到自己很清醒、头脑更活跃了。
因为他的能量场比较大,可以影响对方。就像一团大的火焰,我们一靠近它,就会感觉到身体发热;或者是走到一个冰山旁边,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冷。这都是能量影响到对方的一种现象。
所谓的“加持力”,譬如这个人修行很高,他身体的能量场比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变你体内的能量场。甚至他用过的东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量。你一碰到他的东西,就能改变你自身的能量场。这就是佛教里面千百年来讲的所谓的“加持力”!
实际上秘密说穿了,也就是能量场的作用。“能量”是现代科学的用语,过去没有“能量”之说。科学越发达,越能证明宗教里面讲的是真实不虚的。科学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宗教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就佛教来讲,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所以科学就目前来讲无法证明宗教!
就像我们中国的《黄帝内经》,科学考证有5000年的历史,据人们传说已有一万年的历史,但是科学家是以考证为依据,不听人们的传说。即使是五千年,科学只有200年的历史,怎么能够证明《黄帝内经》是否正确呢?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中医就是源于《黄帝内经》。学中医的人必须要读《黄帝内经》,就像是学佛的人必须要读《楞严经》、《金刚经》、《圆觉经》的道理一样,这是学佛的“根本经”,《黄帝内经》也是学医的根本经!
中医的针灸、按摩过去都是按照“子午流注”来治疗的。因为在子时,我们人体的能量全部要归源。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工作、不要劳动了,最好要休息。如果这个时候你不休息,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体内的能量就很难回到它的源头。
“源头”一是指丹田,二是指身体的各个脏器。身体工作了一天,到了子时是要休息的时候了。当我们这个时辰休息,气血全部回到五脏里,补充了以后(五脏吃饱了),过了子时,能量又要从五脏里面分布到身体的每个角落,又开始工作了。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精足以鹿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气足以乌龟为代表,乌龟整年不吃仍可生存。神足以鹤为代表,鹤飞千里后,只稍微一休息又可翱翔千里。
鹿因精足,所以从幼鹿到成鹿样貌都很年轻可爱。乌龟因气足,生命力特强,所以为长寿之表征。鹤自古至今似乎不曾有人发现其尸体,故有“千年龟,万年鹤”之一说。
鹿、乌龟、鹤这三种动物都不是肉食动物,所以欲求长生,仍须以蔬菜为主。
天地万物都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本能,就是“必须传宗接代”的潜能!譬如一棵竹子面临枯死之前,才大量开花,以求后代延续。
人类和所有动植物也都一样有这种本能,所以当人纵欲过度,极易耗尽生命,走入死亡之路。
人有“三宝”,即精、气、神。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那么,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一、何为精气神?
1
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
“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2
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
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3
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
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二、如何养足精气神?
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道家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
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精满、气足、神旺,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
总之,养足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
财色名食睡,称为五欲,实际上也与五行五脏相对应:
1、财为金应肺;
2、色为水五脏应肾;
3、虚名为火五脏应心;
4、食为土五脏应脾;
5、睡为木五脏应肝。
在五欲之中,以色、食、睡最难去除,佛道都有相应超越的方法和境界。
古代说:精足不思淫,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的过程。
1
精足不思淫
酒色财气四关度越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
2
神足不思食
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相沟通的通道——所谓“采气”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效果,古代也有辟谷、食气之说。仔细分析,一般食物也对应胃脾功能,黄帝内经认为对应于天干戊和己,二土成圭,当与中宫土位之勾连密切相关;
3
神足不思睡
古人称为“斩睡魔”,这一个过程若修得好,可以夜不倒单(不睡眠)。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
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
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
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
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
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
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
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
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
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
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
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
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
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
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
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
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