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在中国戏曲的璀璨星河中,稀有剧种犹如散落的明珠,各放异彩却鲜为人知。这些剧种,或流传于一地,或仅存于一团,它们不仅是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展现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2024年8月27日至9月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滨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山东省戏剧家协会、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滨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博兴县人民政府承办了“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10月21日,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了“稀有剧种保护传承专家论证会”,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唤起公众对稀有剧种的关注与保护意识,让这些濒危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命力。本刊围绕稀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组织若干专家稿件,共同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文化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稀有剧种 事在人为

文/周育德

参加2024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观赏了来自各地区各民族的 40多个优秀戏曲节目,感动之余,有几句话说。

这些稀有剧种,的确是稀有。有的只有一个剧团,成为“天下第一团”,实乃天下唯一团。有的不止一团,但也很少在舞台上露脸了。

作为一宗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剧种都应该受到保护,都应该有美好的未来。这些稀有剧种生存状态很不一样。讨论它们的现状和前途,都是有不少经验可以总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梨园戏《朱文·赠绣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剧种家族不大,但老当益壮。如福建的梨园戏和莆仙戏,都是被称作“宋元遗音”的古老剧种,但是如今依然健在,活动基地虽然不大,但是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不仅在保存整理演出传统剧目方面成果辉煌,而且老树开新花,不断创作出全国一流的新剧目,如梨园戏的《董生与李氏》、莆仙戏的《踏伞行》。它们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很早就被确认了文化价值。远在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和莆仙戏已经为福建和全国的戏曲界所重视,不少学者专家对这两个戏曲剧种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使得剧种拥有强有力的理论研究队伍和剧本创作队伍,为剧种的传承提供了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领导重视。福建省的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梨园戏和莆仙戏在戏曲界地位崇高,在各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三是作家和艺术家积极参与。福建省第一流的剧作家如陈仁鉴、王仁杰、郑怀兴、周长赋等,都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剧本创作,推出第一流作品。四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表演人才梯队,培养了曾静萍、王少媛等剧种领军人物。因此,梨园戏、莆仙戏当之无愧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有力的保护,并持续发挥其艺术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莆仙戏《目连·后花园咒誓》

有的剧种曾陷入濒危,经过抢救和扶持,已经走出了困境,步入常轨。如河南的太康道情。当地文化部门的领导给这个剧种提供了广阔的表演舞台,每到周末,几台戏同时演出,观众十分踊跃。太康文联对太康道情做了普遍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了完备的艺术档案。太康县还开办了专门的道情专业学校,培养太康道情的音乐和表演人才。这次他们演出的《王金豆借粮》就是深受观众欢迎的传统老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粮·绣房》

再如浙江的松阳高腔。20世纪80年代初,在当地一个叫作白沙村的小山村里,发现若干清朝流传下来的手抄剧本,还有几位能歌唱曲牌的艺人。经过华俊等专家的研究,把这一支风格独特的高腔的音乐系统地整理出来。与此同时,创作可演的剧目如《八百两》,使之重上舞台。如今已经有了传承人,而且建立了保护传承中心,松阳高腔前途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阳高腔《八百两》

有的剧种早已息影于舞台,仅剩有限的音乐资料。当地人士把它寄托在强势剧种的怀抱里,经过孵化,重新现身当代舞台上,而且有了新的创作。如山东博兴吕剧团培养出的“扽腔”。据我所知,安徽有一个稀有剧种叫作太湖曲子戏,主要是以围鼓坐唱的方式流传。现在也是寄托于当地的黄梅戏剧团。经过一段孵化,或许也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

稀有戏曲剧种的生存空间一般是比较狭小的,有的甚至只存活于一个村子里。它们要想活下去,全赖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有情之士坚持不懈的心力和智力投入,才能不绝如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扽腔《黎明前夜》

就像罗卷戏。罗卷戏本来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古老剧种,清中叶罗卷戏班曾遍布中原,还进过北京。20世纪在河南范县、汝南等地还有剧团,可如今只有在邓州桑庄镇孔庄村还保有一个业余剧团。该剧团的团长老王,同时是村委会主任。他把这个罗卷戏的业余剧团真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做得有声有色,能演六七部传统大戏。他还用自己的影响力,把罗卷戏送到小学里,教授小学生。在他的领导下和努力下,这个濒危的罗卷戏或许就能生存下去,并且有一个好的前程。

鲁迅先生说得好:“愿我们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但愿大家都来关心稀有戏曲剧种的命运和前途,立即做起来。只要付出真正的努力,必定有较好的结果。事在人为!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戏曲学会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小雨

责任编辑 孙竹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