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12月14日,第十届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国际关系学科协作会议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在杭州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国际关系学科协作机制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等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及相关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外语外贸院校国际关系学科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环节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曹笑笑主持,她代表各承办单位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国际关系学科协作机制召集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国际关系学科协作机制秘书长/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国际关系学科协作机制召集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依次进行了主旨发言。
郭树勇教授在题为“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对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的发言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重构。当前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的大发展都是以新的方式壮大国际关系学和政治学的战略机遇,国际关系学必然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而实现有限转型。相信外语、区域国别学、国家安全学和国际关系学将会齐头并进、相互扶助、行稳致远,为国家培养更好的人才。
李强教授在题为“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理事会十年历程回顾与展望”的发言中,指出外语外贸类大学的国际关系学科和专业建设在过去十年中收获了丰硕成果:一是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关系学院的开设数量明显增加;二是国际关系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不少院校成功申报政治学硕博点,并吸纳了大量优秀的国关专业人才;三是各院校之间的优质交流互动频繁;四是协作会成员不断扩容,期待协作会各成员能够继续砥砺前行。
谢韬教授在题为“特朗普的回归与美国政党政治大变局”的发言中,以丰富翔实的图文资料,论述了美国共和党的威权化与近年美国政治生态的微妙变化,以及美国政坛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此外,谢韬教授还指出当前的新一轮学科调整是外语院校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外语院校应对标国家需要,发挥特色优势做扎实的区域国别研究,积极承担起服务国家和地方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马晓霖教授在题为“‘第六次中东战争’进程与前景”的发言中简要梳理了近一年来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全球和地区大国在地缘博弈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并对未来中东地缘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预测。且通过该演讲主题指出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者需要紧密跟踪全球和地区热点,牢牢把握时代机遇,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对外工作。
随后的院长论坛环节由谢韬教授主持,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吕平作“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方向选择的基本路径梳理”的发言。他认为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应选择兼具历史脉络和稳定框架的“文明型”区域和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硕士学位点建设、外语能力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大外区域国别研究的建设经验。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义强作“东南亚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协同机制”的发言,他介绍了学院开展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经验,指出区域国别研究者应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着眼推动以东南亚国家为重要对象的全球南方国家的多文明交流互鉴,突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基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文明等级论之上的认知框架限制,加深对彼此的直接认识和理解。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作“交叉学科快速发展背景下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思考”的发言,他分析了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对政治学造成冲击的原因,并指出在未来的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努力保持优势,主动迎合改变,将劣势化为优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组织学院特别代表吴晓锋作“关于外语外贸类院校国关交叉学科建设的思考”的发言,他指出外语外贸类院校发展交叉学科时要突破内部近亲的交叉模式,不断优化学科布局。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宋国华作“川外国际关系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科融合发展:问题与思考”的发言,他分享了川外国际关系新文科建设的经验,指出积极拥抱时代变化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杰作“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思考”的发言,他分享了有关学院各专业策略化协同发展的思考,也提及了跨学院合作的难点,以及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学进行学科融合的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作“外语外贸类院校国际关系与区域国别学协同发展研究”的发言,他结合北语与其他大学如“阿语+石油工程、法语+化工、西语+木材、高翻+人工智能”等联合培养模式,以及自己承担的跨专业通识课的教学经验,指出外语外贸类院校应把握区域国别学蓬勃发展这一重要契机。
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研究院院长黄凤志作“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科协同发展探索”的发言,他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建设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并提及学院在软实力建设方面的问题和难点。
下午的学科学术交流环节由李强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作“区域国别与政治学的融合发展”的发言,他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等角度分享了学院在区域国别与政治学的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副院长刑新宇作“难民政治化:土耳其的难民外交”的发言,他围绕中东难民问题和外交的关系、土耳其难民外交政策解读这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学术梳理。
浙外环地中海研究院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兴作“小语种专业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困境”的发言,他指出小语种专业在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并提出教师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可行的破局之道。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教授崔文星作“上外贸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发言,他介绍了上外贸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研学项目,并提及学院在交叉学科发展背景下面临的问题。
在浙外国别区域研究建设研讨环节,浙外科研处处长郭筠对浙外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定位和内涵发展道路作了介绍,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分享了关于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交叉融合的思考。
浙外环地中海研究院能源与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孙瑱指出外语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应具有危机意识,积极拥抱变化,主动提升跨专业能力素养。
浙外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环地中海研究院斯拉夫研究中心主任张禄彭分享了浙外俄、法、西、葡等语言类专业在向区域国别研究转型过程中的难点和努力实践。
浙外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盛煜冰指出传统路径上的英语学科已遭受到来自人工智能、招生困难、就业疲软等多因素冲击,区域国别学的兴起实则为其提供了一个破局之道。
浙外环地中海研究院经贸产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振杰从高校青年教师的角度分享了对于外语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转向区域国别研究的感悟与思考。
在环地中海学研讨环节,浙外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助理李兴刚介绍了环地中海研究院的发展状况。与会专家就相关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环地中海学和浙外环地中海研究院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在会议总结阶段,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代表全国外语外贸院校国际关系学科协作机制作总结发言,他首先指出本届会议非常务实,与会专家既讨论了有关学科发展的问题,还讨论了具体的学术问题和对区域国别未来发展的规划。其次,他鼓励各参与单位继续推进协作机制可持续发展,通过专题学术论坛、青年论坛等模式培育后备力量。最后,他指出国际关系学科要主动地去融合区域国别学和国家安全学,实现跨学科长期共融、共生、共存。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别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烈教授致闭幕辞,他表示,区域国别学的建设是依靠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起来的,区域国别学同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应当相互依托,发扬特色,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他还强调,在多学科交叉转型的大背景下,外语外贸类院校同样不可忽视继续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应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唯有做到自身过硬,才能坦然迎接大风大浪。
会议前一天,12月13日晚,学科协作机制参与方召开工作磋商,就协作机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协作学科对象适度扩容、以试行轮值制度发挥积极性、增加15校师生层面交流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其决议情况将另行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