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所售的金包银饰品品种繁多、款式丰富,其逼真的视觉效果和超高的性价比,吸引众多消费者选购。有业内人士预测,从目前的市场行情及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来看,金包银饰品的销售热度有望延续至春节后。

“金包银”变“镀金银”,消费者很难分辨

在当前的购物潮流中,“金包银”首饰因其独特的金玉结合魅力而广受网友喜爱。对于消费者而言,1000元的预算能得到一款类似几万元纯金效果的饰品,自然吸引了大量的目光。

网络和媒体平台上经营此类商品的品牌不多,商家大都采用宣传策略来吸引客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真假掺杂,许多号称手工“包金”的饰品实际上更多的是镀金产品。当面对“金包银”这类产品的购买时,消费者需要保持警惕和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某些商家所称的“金包银”饰品中,金的重量和银的重量并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在询问价格和具体重量时,商家给出的答案往往含糊其词,甚至有误差。此外,一些商家提供的鉴定证书也与实际产品存在出入,如证书上标明为“镀金足银手镯”,但商家仍把“手工包金”说成“金包银”为卖点进行宣传。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分辨“包金”、“镀金”和“金包银”的区别。即便是在线下珠宝店或网络渠道购买,也需要谨慎对待。在网购平台上,许多“金包银”视频是摆拍,消费者收到的成品金重银重全凭商家说。市场上大多数“金包银”产品其实是镀金产品而非手工“包金”。对于“金包银”和“镀金银”的区别,普通消费者难以分辨。银制品穿上“黄金外衣”或只是表面涂一层金粉,其真实成分难以确定。珠宝行业专家也难以分辨其金重银重,消费者购买时需谨慎。建议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并要求查看产品详细信息及鉴定证书。

标注不规范误导消费

在市场监管方面,需关注商家对“金包银”商品标签标注不规范的问题。此产品并非黄金的等同物,也不具备黄金的金融属性。市场上,因缺乏统一标准,“金包银”产品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质量问题和虚假标签问题。顾客抱怨频频,投诉涉及商品变色、鉴定证书失真及误解购买的黄金首饰为“金包银”等问题。此外,有不良商家以“金包银”冒充黄金进行回收、抵押借款等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金包银”相关的投诉频频出现,至今已有近千条记录,此类投诉中的争议焦点,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产品金含量、掉色以及真假混淆等问题上。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金包银首饰开展违法犯罪活动,通过典当行抵押、二手平台交易、七天无理由退货等途径,实施诈骗和消费欺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小红书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制造门槛低、缺乏明确标准和规范,市场上金包银首饰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商家以金包银为名,实则销售的是银或合金镀金产品,甚至有些产品根本不含金银成分。这类产品在线上直播间频繁更换账号,当消费者察觉受骗时,直播店铺往往已消失无踪,导致维权举证变得十分困难。

对于购买此类首饰的消费者而言,更需要保持警惕。由于金包银首饰的克重和含金量难以明确,商家往往无法提供相关检测证书。这导致其回收价格往往只等同于银价,与消费者期望的保值升值相去甚远。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选购金包银首饰时,消费者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并要求商家提供明确的检测证书。同时,应了解产品的工艺和成分,避免被商家的宣传所误导。对于金包银首饰的鉴定,虽然表面含有黄金的鉴定结果看似令人心动,但并不能证明产品实际使用黄金的真实重量。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需保持理性,不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

规范落地,促进行业发展

为了构建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黄金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今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以下简称《行政告知》)。该《行政告知》的发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准确的镀金银首饰产品信息,也为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整体的诚信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对于未落实上述要求的生产、销售单位和检测机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监局发布关于规范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

据了解,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深圳经济特区产品质量管理条例》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QB1131-2005《首饰

金覆盖层厚度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产品名称方面,《行政告知》明确要求,除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银饰品外,其他工艺制作的首饰不得称为“金包银”,镀金工艺的产品须规范命名为“镀金银××”,如镀金银手链、镀金银项链等。在标签标识方面,要求镀金银首饰须有标签,并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总重量、合格证等信息。

此外,在印记和检测证书方面,《行政告知》明确要求,镀金银首饰的印记只能标注主材及纯度,检测证书上的产品名称要规范,与实际产品名称一致,且未经检测不得在备注栏中以企业标称等形式标注金、银重量,如需标注,应出具检测依据并能提供检测原始记录,检测需经抽样及破坏性检测验证。同时,受委托的检测机构须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随后,在11月7日,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也发布了《关于“金包银”首饰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及其第1号修改单、QB/T1131-2005(2024)《首饰金覆盖层厚度的规定》的相关规定,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等相关要求进行明确。《说明》中明确指出,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量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等加工方法,将金覆盖层镀到银基体上的所谓“金包银”首饰,并非是一种新产品,但相关方在命名、标签标识、印记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表述及标注金覆盖层的质量(重量)等行为,可能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纯度产生误解,引发纠纷,不利于首饰行业的健康发展。

《说明》强调,金包银产品的本质是银首饰,应按照GB11887-2012及第1号修改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其中,银的纯度不应简单以基体的纯度作为该首饰的纯度进行命名,而要综合考虑基体的银含量和金覆盖层质量占首饰总质量的比例。按照QB/T1131-2005(2024),包金覆盖层的定义为“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在首饰制品基体上得到的金覆盖层”,镀金覆盖层的定义为“采用电镀或化学镀等加工方法得到的金覆盖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金包银”产品,其金覆盖层大多采用电镀工艺,依据其金覆盖层厚度应属于镀金首饰或薄层镀金首饰。按照GB11887—2012及第1号修改单的规定,电镀工艺不应参与命名,但可以在适当位置注明镀金或薄层镀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源于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说明》要求,此类银首饰应有标签,标签上须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总质量、合格证。如有充分证据证明金覆盖层的纯度、质量,可予以标示,相关方应对标识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同时,此类银首饰印记只能标注为银(或S、Ag)与纯度的组合。例如,基体银(银含量不低于990%)质量为30g、金覆盖层质量为1g的首饰,其材料与纯度印记应标注为“银(或S、Ag)925”。

对此,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金包银工艺并非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更不应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遮羞布”。金包银是传统金工技艺中的一个工艺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工艺内涵,很多传世古董首饰中都使用了金包银工艺。匠人将黄金薄片包裹在白银表面,制作出精美的首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黄金饰品的需求,同时大大降低了首饰成本,更彰显出金工匠人的劳动智慧。然而,近年来打着金包银旗号的劣质首饰大量泛滥,给金包银这门传统金工技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购买到合格的金包银产品,不仅是黄金珠宝行业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传统金工行业关注的焦点。

此次,多个部门先后发文,规范了金包银首饰的产品属性,明确将电镀金工艺排除出金包银的范围,此举不仅更好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为传统金工技艺的健康发展净化了市场空间。

素材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