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期,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中方的协议,并将大量援华技术人员从我国撤离,中苏关系决裂,中国的工业发展遭受重创。同一时期,美国对华进行遏制政策,并策动周边国家对我国南部地区进行封锁,还不断挑起边境冲突,1962年的中印战争、1964年的中越战争,都让中国的处境更加艰难。1964年,毛泽东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就此拉开了这项持续20年之久的伟大创举,为什么毛主席会做出这项举措?又是什么样的措施可以让人们奋斗20年?本期视频就带大家了解事情的始末,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内容,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刚结束战乱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建设的落后也让新中国举步维艰。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我国领导人认为应该向苏联学习,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他们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毛主席也提到,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且“已经建设成了灿烂的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建设方面向苏联看齐。

而苏联一直都与中国交好,更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时间对外承认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双方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方面更有共通处,也能更好的进行学习。

1949年12月,毛主席亲自到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加强两国友好关系。1950年1月,周总理也抵达莫斯科,两国进行了正式谈判,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谈判过程中,中苏两方就贷款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中方提出向苏联贷款三亿美元,并表示会在三年内还清。在这一方面,苏联十分大方,斯大林当场表示偿还期限可以延长到十年,年利率百分之一。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给中国的百分之十八的贷款利率,苏联给出的是极为优惠的。

会议中还提到,苏联会援助中国进行工业建设。之后,苏联就按照约定,派遣专家对华的重工业发展建设进行了技术援助。中国的工业建设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但在建设过程中,因中国工业发展本就缓慢,比不上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头人”的苏联,加之我国人民对苏联也极为信任,这让中苏双方在很多次的商讨中,最后都是以苏联的意见为主,全部根据苏联的安排进行,照搬了苏联的发展模式。毛主席看到这一情况,心中十分担忧,苏联的援助对中国是好事,可这样完全照搬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工业建设还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无论是人民还是领导人都对苏联非常认可,甚至有些“盲目”认同。再加上苏联本身重工业发展就极为突出,基于这些情况,毛主席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不过“盲目”照搬苏联发展模式终归会出现问题。在苏联援建的重工业建设中,70%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虽然发展良好,但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分布是十分脆弱的。

发现这一情况,毛主席忧虑重重,在他看来,目前的工业发展态势很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进展迅速,但是,分布的地点却十分危险。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能够直接覆盖东北重工业区,美国的航空母舰也能攻击到我国沿海地区的华东工业区,一旦发生战争,这两个工业基地将最先遭受重创,中国的工业也会再次陷入瘫痪,工业化进程也会被打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才刚刚进入发展的正轨,不能因战乱再次陷入困境,一定要对这些有可能面临的局势提前做好防范。在毛主席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也更加加深了毛主席对重工业地区布局的担忧。

1958年,长波电站事件发生,让原本友好的中苏关系有所僵化。当时,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苏方考虑建立长波电站以便潜艇和基地进行通讯,赫鲁晓夫认为中国的海南岛非常合适。同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特意致电中国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提出中苏共同建造长波电台的想法,目的是想要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虽然需要军事设施的建设,但对于长波电站并没有急迫的需求,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远洋潜艇军队,因此一旦建造成功,苏联一定就会派兵驻守,在我国领土范围内的海域进行活动,这将会对我国的领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虽然中苏双方交好,但经历过多年殖民地统治的中国在这种问题上是十分警惕的,所以中国领导人也绝不会允许在自己的领土内出现其他国家的军事基地。毛主席也考虑良多,眼前中国和苏联的关系的确友好,但是,苏联的军事实力是仅次于美国的,中国在这一方面没有优势,国际形势又是瞬息万变,一旦中苏双方在未来翻脸,那么我国的人民和领土安全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我国领导人对这样的提议表示拒绝。

自此次事件后,中苏关系逐渐变冷。在1960年布加勒斯特召开的会议上,赫鲁晓夫竟公然攻击我方,说中共是“疯子”,会发动世界大战,对此,中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几百个合约,在一个月内将在华的1400多名专家撤离了中国,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同时,苏联还在我国新疆地区策动新疆分裂分子进行武装叛乱,引起边境纠纷,这也是中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边境冲突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我国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苏联竟还在这种特殊时期制造了“伊塔事件”,当时我国新疆6万余中国公民在苏联的鼓动下,竟集体叛国,非法越境前往苏联。

同年,印度公然在中印边界西段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据点,不断集结兵力,频繁挑起中印边境冲突、侵占中国的领土,更是声称要用武力对付中国。面对印度的一再挑衅,中国进入战备状态,在印度发动大规模攻击时,我国也迅速调集兵力,开展了自卫反击。

已经与中国关系恶化的苏联,竟无视印度侵占我国领土、妨碍我国边境的情况,歪曲事实,公开指责是我国贸然开战。

至此,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联开始在边境大量驻扎军队,还将军队派驻在我国蒙古,两国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苏联之外,美国也对华进行遏制,在1962年,更是公然进入了我国台湾海峡,并在台湾海峡多次进行大规模军演,目标就是要入侵中国大陆。1964年,美国还曾经想要动用空军袭击我国的原子弹试验基地。同年8月,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将战火引到中国南部地区。

在美国的策动下,日本和韩国也蠢蠢欲动,对我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台湾在蒋介石的领导下,依然对大陆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反攻大陆,一旦开战,沿海地区的华北工业基地会最先遭受毁坏。

而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的苏联,也一直盯着我国,并在我国边境不断进行挑衅,更是发生了珍珠岛和铁列克提事件,苏联领导人还声称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还准备联合美国一起打击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战争一旦爆发,最先遭到破坏的一定是我国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工业,这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之前所做出的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为了加强我国的战备力量,能够应对外来侵袭,同时又不至于在华北、东北重工业遭受打击时,让我国的工业陷入瘫痪,毛主席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开展三线建设。何为三线建设?就是将沿边沿海地区的建设向内地收缩,并划分出三道线,将重工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在设想中,只要能将三线建设搞好,在遭遇到强敌夹击,出现当年日本侵华那样极端的恶劣形势时,就算华北和东北工业区被毁,还能够退守到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完整的、能够互相协调且能用于实战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可以很好的保护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会被彻底打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在中共中央会议中,毛主席重点说明了三线建设,更是要求我党要将三线建设当成重点,同时也提到,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美苏竞争激烈,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将沿海的重工业进行搬迁,更表示一定要抓紧时间将三线建设搞起来,这一项决议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之后,毛主席对这一建设更是十分重视,并且表示,要尽快将重工业发展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军事工业发展,提升我国的军备力量,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威胁。

1964年8月,中国领导人召开了一、二线的搬迁会议,指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出于国防方面的考量,在拟定的三线建设中,有很多建设的项目都十分偏僻,这也增加了建设的困难。会议后,三线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1964年到1980年,三线建设开展的16年中,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在三线建设中更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在这一时期,用于三线地区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建设的资金就高达2052.68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总投资的40%左右,还有400万人愿意为国家的建设出力,三线建设快速进行。

当时,决议下发后,人们积极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有400万人的工人、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官兵和上万人次的农民在号召中从城市、农村离开,去往大西南、大西北地区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用艰辛、血汗甚至是生命,为中国建设出了1100多个大中型的工矿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线建设在各方的目光中轰轰烈烈的开始,每一项成果的出品,都对我国应对外来势力增加了一项筹码。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此时的中国就算是应对侵略者的攻击,也已经有更好地应对方案,并能够为前线战场提供长期牢靠的保障。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局势平缓,三线建设也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但是三线建设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一直集中在沿海地区发展的工业向中西部转移,并向中西部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让攀枝花等新兴城市得到了发展,也改善了西部落后的交通设施。尽管后来因为建设地区太过偏僻、分散,让人们对其看法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三线建设为当时的中国增添了强有力的保障,也表达了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