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阿林死得很惨,头被斧头砍开,血溅满墙。
邻居们破窗而入时,阿荣扑到尸体上,哭得死去活来:“老林啊!”
可谁也不知道,她昨晚刚和情人阿斌密谋好:“今晚就动手,砍得越狠越像抢劫。”
几个小时后,而阿荣的遗书暴露了她的计划。
1
2012年5月12日晚,黑龙江宝泉岭某住宅区,阿林被发现死在家中。
他的尸体倒在沙发旁,脑袋上一个深深的裂口,血流了一地,墙上和沙发靠背上全是喷溅的血迹。
现场看着很乱,包和柜子都被翻过,像是被人抢劫了一样。
但问题是,门锁完好,窗户外的铁丝网看起来没动过。
警方一到场就觉得不对劲:这凶手是怎么进来的?
报案的是阿林的妻子阿荣。
她站在门口,哭得死去活来,旁边围了一圈邻居。
有人试图安慰她,有人一脸迷茫,也有人在低声讨论。
“你说,这大半夜的,怎么能出这种事呢?”“可不是嘛,凶手怎么进来的?”邻居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警方一边查看现场,一边问阿荣情况。
阿荣的回答很流利:“昨天晚上我本来想回家,但忘带钥匙了,敲门也没人开,我以为他睡着了,就去弟弟家住了。早上五点多我回来时,敲门还是没人应。我透过窗户一看,屋里全是血,就赶紧喊了邻居过来帮忙。”
民警一边听着,一边心里犯嘀咕:这事不对劲啊。
第一,门锁完好,说明凶手不是暴力破门。
第二,窗户外有铁丝网,翻窗不太可能。
第三,屋子里的血迹喷溅得厉害,杀人现场明显是这里,但又没有明显的外来痕迹。
再看现场,屋子里留下了八种不同的足迹,警方一清点,正好是进来帮忙的八个人。
有人还解释:“我们当时就是想着赶紧救人,没考虑破坏现场。”这一解释听着有点像,但又不完全对劲。
民警暗自记下每个人的情况,心里嘀咕:这里头恐怕有事。
不过最奇怪的还是阿荣。
她看着悲痛欲绝,可当民警问她为什么不直接报警、非要叫邻居进来时,她愣了一下,说:“我当时太害怕了,想找人壮壮胆。”
这话听着合理,但总感觉有点敷衍。
民警心里存了疑问,但表面没表现出来。
有人提到:“洗手间窗户的铁丝网被剪开了。”
警方赶过去一看,铁丝网确实是破的,可一问,邻居又说:“这窗户是我们为了进屋救人剪开的。”
听到这话,警方更加无语了:这群人到底是来帮忙的,还是来搅局的?
2
就在警方准备离开现场时,一名民警在阿荣的挎包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纸。
这是一封遗书,上面写着:“如果我和阿林有什么意外,所有财产归孩子,孩子由小姨抚养。”
民警愣了一下,立刻将这封遗书拿给同事看。
几个民警商量后,决定悄悄带走这张纸,同时对阿荣保持关注。
回到警局后,大家对这封遗书展开讨论。
一个问题浮现在所有人脑海中:为什么阿荣要提前写遗书?难道她早就预料到会出事?
带着这个疑问,警方开始调查阿林的社会关系。
他是农场的治安员,性格直爽,人缘不错。
可随着调查深入,警方发现他私生活不太干净——他有个情人。
这个情人和他来往频繁,甚至还被人看到一起出入饭店。
更关键的是,阿荣早就知道这件事。
一个民警问:“阿荣知道老公有外遇,她怎么反应的?”
调查员回答:“她表面上没说什么,但这事肯定憋在心里。你说她会不会是为了这个杀人?”
阿荣得知丈夫死讯后的表现,被重新审视。
她的悲痛有些过于戏剧化,且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情绪。
相反,她一直强调自己不在场,把责任往凶手身上推。
这种“冷静”让警方更加怀疑她的动机。
与此同时,警方开始对遗书中的细节进行分析。
遗书中没有提到丈夫,只安排了孩子的抚养问题。
这很奇怪:按理说,夫妻关系再不好,遗书也不至于直接跳过丈夫。
遗书的时间也令人费解:它写于一年前,那时候阿林和阿荣并没有公开闹矛盾。
阿荣为什么在平静的时候,写下这样一封遗书?她的回答是:“我随便写着玩的。”
“随便写着玩?”一个民警冷笑道,“这东西能写着玩吗?”
警方对阿荣的说辞持怀疑态度,但暂时没有证据指向她是凶手。
于是,他们决定从遗书入手,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线索。
就在此时,另一条重要信息浮出水面。
警方在调查阿林的社交圈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名字——阿斌。
这个人和阿荣有过频繁的通话记录,尤其是在案发当天,两人之间的通话多达12次。
而自从案发后,阿斌的号码就再也没有打过阿荣。
“这个阿斌是谁?”民警问。
“他可能是阿荣的情人。”调查员回答。
“那他会不会就是凶手?”这个问题,让整个案情又多了一层疑点。
3
警方对进入现场的八个邻居展开了详细调查。
这八个人看似普通邻居,但一圈问下来,发现每个人都有点问题。
首先是向某。他是农场的书记,平时口碑很好,脑子也挺灵活。
但是,这种人应该知道保护命案现场的重要性啊,可他偏偏是带头破坏现场的主力军。
警方问他为什么,他摆出一副“我是好人”的样子,说:“当时大家都以为屋里还有人活着,救人要紧,谁还顾得上保护现场?”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警方不信。
你是书记啊,见过的场面多了,这种事儿你会不知道?
但向某很坚决,强调自己就是为了救人,其他的没多想。
接着是范某。她是个大姐,年纪最大,案发当天晚上她也在阿林家喝过酒。
警方问她几点走的,她说:“七点半吧,我去接孙女了。”
警方核实后发现,确实有人能证明她七点半离开了。
但她的态度很奇怪,警方问她有没有跟阿林一起做过生意,她立刻否认。
问题是,很多人都说他们之前合伙搞过项目,怎么她一下就改口了?
这让警方觉得她是不是想掩盖什么。
最让警方感到奇怪的是吴某。
这个人和阿林关系特别近,近到什么程度呢?
阿荣亲口说,案发当天中午,吴某和阿林还并排躺在沙发上聊天。
两个大男人,非亲非故,躺沙发上聊什么?
而且那几天他们几乎形影不离,怎么看都有点过于“亲密”。
吴某的回答很实在:“他耳背啊,说话费劲,离近点说能方便。”
这理由一听就敷衍,但警方也没找到更好的切入口。
不过,真正让警方觉得无语的是吴某的“不在场证明”。
他说,案发当天晚上他九点左右到家,妻子和儿子都能证明。
当警方找到他妻子时,对方却表示:“当时我睡了,不知道他几点回来的。”这下矛盾了。
警方追问吴某,他却突然说:“哦对,我回家时看了个电视节目,叫《错爱》,当时正在演男主角道歉的情节。”
警方核实后,发现这部节目确实在那天晚上九点播过。
算上他从阿林家到自己家的时间,他的说辞基本成立。
警方一圈问下来,发现邻居们都有问题,但都没问题。
有人觉得是向某太冷静,有人觉得是吴某表现得太刻意,但每个人都有不在场证明,偏偏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突破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