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在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就有这么一个小村庄,村里大部分人都姓昃。
然而在百家姓上根本没有“昃”这个姓氏,这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在经过考证之后发现,这个村里的人很有可能都是明朝的皇室后裔。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昃家庄位于山东淄博,是个很小的村子,整个村子就只有400多人,这里的村民一直都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但在这里却一直流传着村子里的人是皇室后裔的传说,然而当问到他们是哪个皇室后裔的时候,他们却也只能支支吾吾的说出是明朝的皇室,再往细处问就不知道了。
要知道,在百家姓里可是没有“昃”这个姓氏的,按照这样猜测的话,这个昃姓很有可能就是这些人的祖先改名换姓自己创造的一个姓氏。
那哪些人才会去改变自己的姓氏呢?
这样的情况在古代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改变姓氏的情况,一般出现这种事情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皇帝赐姓,当臣子立下重大功劳的时候,皇帝会赐给臣子一个姓氏,以示嘉奖。
明朝时期的郑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郑和本姓马,是云南人,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功劳,因此被朱棣赐姓郑。
第二种情况就是为了躲避灾难,一般在王朝更迭的时候,旧王朝的贵族为了躲避屠杀,通常会改名换姓。
无论是这上面的哪种情况,都足以证明这个看着不起眼的小村庄来历确实不一般。
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引起了专家们的好奇,在经过一番考证之后,还真让专家们发现了一些事情。
专家们在考证《博山县志》的时候发现,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了昃家庄。
最关键的是,专家们经过查证后发现了昃姓的祖训:“居青山,广谋田,务桑农,不取仕”。
这个祖训前面看起来还没有什么问题,教育子孙要多多开辟荒地,勤恳种地,但是后面那句不取仕就有点问题了。
毕竟在古代向来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当官吗?
1.信息来源:鲁中晨报
别人家的祖训都是教育子孙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大官记得祭拜先祖,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后世子孙出息了。
怎么到了昃家这里就和别人不一样了呢?
昃家庄遗留下的碑刻
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找,专家们发现这个祖训确实有用,在这个清朝年间,昃家的土地不少,但从来没有一个当官的。
难道真的就像是村里的老人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明朝皇室后裔,对清朝有着灭国之恨,所以不肯当清朝廷的官?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需要看明朝时期具体有哪个藩王的封地是在山东了。
专家们查阅史料之后发现,明朝时期封地在山东的藩王还真不少。
比如鲁王朱檀,这个朱檀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封地在兖州。
朱檀画像
这个朱檀其实算是运气很好的一个王爷,刚刚出生两个月就赶上了朱元璋大封皇子,是朱元璋封的第一批王。
在朱檀15岁的时候,他前往自己的封地山东兖州就藩。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朱檀十分的迷恋修道成仙的那一套,仅仅过了4年,他就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身亡了。
在朱檀去世的时候,他只有一个刚满月的儿子,他的这一脉也就靠着这个孩子延续了下去。
到了明朝末年,他的这一脉就逃往了南方,明末建国朱以海就是朱檀的九世孙。
而朱以海在1653年的时候病逝于福建的金门,显然不会是昃家庄的祖先。
这时候的专家们又想到了新的思路,昃家庄位于淄博,在古代的时候淄博属于青州府管辖的地方。
那么这是否可以说明,昃家庄的祖先是青州的某个藩王呢?
虽然现在的山东青州只是山东省潍坊市下属的一个县,但是在明朝时期,青州可是山东省的省会。
作为山东的省会,青州在明朝算得上是整个山东政治经济中心了,因此,封地是青州的藩王也是少之又少,也就封了三个藩王,分别是齐王、汉王和衡王。
这个齐王叫朱榑,就是朱元璋的第七个儿子,在他18岁的时候前往青州就藩。
但是在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后,朱榑就被朱允炆召到了应天府,直接圈禁了起来。
一直到朱棣篡位之后,朱榑才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但是朱榑为人好勇斗狠,在封地上养了一大批私军,这样的举动毫无疑问的触动了朱棣敏感的神经。
因此,没过多久朱榑和自己的儿子就被召到了京城废为了庶人,又过了几年,朱榑和自己儿子就突然“暴毙”了,至于原因,相信大家应该明白。
因此,昃家庄的祖先绝不可能是这个齐王朱榑。
至于汉王,他叫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了,在朱棣称帝之后就被封为了汉王,封地就是青州。
但是朱高煦却始终没有前往封地就藩。
一直到他的大哥去世,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前往北京奔丧,朱高煦设置兵马在途中埋伏,但因为准备的比较仓促,埋伏太子没有成功。
因此,在朱瞻基即位之后,将这个叔叔用极为残忍的手段杀死,就连他的孩子也受到了牵连。
这样来看,汉王朱高煦更没有可能是昃家庄的祖先了。
最后就是这个衡王朱祐楎,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本来按照他的地位是不足以获得青州这样的封地的。
但是谁让人家运气好呢,他和哥哥明孝宗朱祐樘的关系很好,因此在哥哥即位之后,他被封为衡王,封地青州。
和其他的藩王不同,这个朱祐楎对待封地的臣民非常好,因此衡王和他的子孙一直的延续了六代八王。
但即使是礼贤臣民的衡王,在清朝末年的时候也逃不过清军的屠刀,辉煌一时的衡王府分崩离析。
这样看来衡王的一部分后人显然是逃了出去,这些人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这些人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只能放弃了自己的“朱”姓,以《千字文》中的“日月盈昃”一句,改“朱”姓为“昃”姓。
这样的话其实也可以对上昃家的祖训,昃家的祖先都已经被清军杀死了那么多,怎么可能还让自己的子孙去当清朝的官员呢?
如今的昃家庄,也早已告别了曾经“皇室后裔”的身份,成为了淄博当地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但我们通过这个“昃”姓,还是可以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去感受一下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参考信息来源:
1.鲁中晨报:《为避难,皇族子弟改姓昃》
2.青春临沂:《山东一村庄村民都一个姓,百家姓都查不到,自称是明朝皇室后代》,2023-08-1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