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而不强,是对中国制造潜在隐患的一种描述。

聚焦到生物制造领域, 在2024中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大会上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 —— 在核心菌种上,中国目前的自主率不到20%。

具体到应用:维生素菌种自主率<20%、抗生素菌种自主率<10%、益生菌菌种自主率<10%、氨基酸菌种自主率<5%……

高效的生物催化剂是生物制造的“发动机”,其代表就是酶和菌种。

聚焦自主创新能力这一致命隐患,我们追溯了其背后成因,看看各界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并发掘了部分已在此领域先决布局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生物菌种的内忧外患

幅员辽阔的中国是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宝库,然而自然界中分离获得的野生菌种,通常不满足规模化生产要求,需要进行选育以获得优质高产的菌种。

差距主要就体现在该环节中,目前我国在基础理论、分离技术、选育鉴评、合成菌群等方面较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以氨基酸为例,中国年产量已超700万吨,年产值超500亿,约占世界产能的60%,是生产第一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优良菌种的自主率仍然不足5%,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占有率较日本、韩国等氨基酸强国都存在较大差距。

客观的困难面前,我们短期内追赶上的难度极大。

一是菌株本身自主研发的周期漫长,新菌株从分离到产业化应用通常需要8到10年的时间。

另一方面,国际寡头垄断了主要的专利菌种,国内企业集聚在产业下游,核心菌种多数来自国外大型公司的非授权使用,屡遭专利诉讼。

并且微生物菌种容易复制和流失,加之同一物种不同菌株的生产性状差异明显,虽有《专利法》等相关产权保护法律,但如何有效维权仍是难题。

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足,也成了相关企业从事前期菌种研发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技部牵头 转变正在发生

在各方的不懈呼吁之下,自主菌种已成为了一个全行业关心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吴清平院士在众多场合建议,加强微生物种业创新,将微生物种业纳入我国现代种业体系。

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已连续两届开展了“工业菌种自主创新”的专题分论坛分论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2019年,《科技部关于支持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函》更明确指出:重点突破工业酶和核心菌种自主构建与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制约,引领构建未来生物制造新的技术路径。

本月湖北发布的《湖北省加快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实施方案》也提出,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攻关具有引领性和颠覆性的新技术。

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学界也接连传来佳讯。

今年6月,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刘龙教授牵头完成的“食品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高效选育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成果实现了相关工业生产菌种的国产化,对我国食品生物制造产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而在企业方面,安琪酵母早在2018年就开始建设自主菌种选育平台,目前建有全国最系统的工业酵母菌种资源库,保藏各类特色菌种4000余株,备份6万余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恩生物拥有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Culture-To-Product平台,能应用于从菌株发掘、通量筛选、发酵优化到制剂开发的微生物产业化全链。

该公司投入8年时间建立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目前已收集并保存了超22万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菌株。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