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内圣外王。这是我们老祖宗追求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今人很少说这个了,但其实,这一境界,至今对我们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真正达到「立功、立德、立言」之内圣外王境界的只有三个完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那什么是内圣?什么是外王?梁启超给「内圣」和「外王」定义时说:
- “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人格锻炼到清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就是‘外王’。”
简单来说,内圣就是做人的功夫,外王就是做事的功夫,做人和做事做到极致就是内圣外王。
本文就从4大维度,带大家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01
其实内圣外王并不能拆开来看,它们是一个一体的境界,内圣和外王是这个境界的一体两面。
你会发现,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内圣外王的,也就是心中有佛,手中有刀。以菩萨心肠对人,用金刚手段做事,走心时不留余力,拔刀时不留余地。能做到对善的人善,对恶的人恶,在善恶之间自由来去。
因为光有菩萨心肠不行,容易沦为圣母婊;光有霹雳手段也不行,过刚易折。
唯有内圣外王,方能真正成材成事。
本文就带大家来深入剖析这一境界,帮助大家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高手。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高手?
内圣外王虽然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境界,但内圣有内圣的心法,外王有外王的手段。
具体来讲,想做到内圣,王阳明先生主张要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等方法来修养,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想达成外王,则是儒家的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然,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的做法,换算到现代,则是对内要处理好家庭和婚姻,对外要干好自己的事业。
也就是说,内圣的心法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外王的手段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这些说来说去,还是太复杂,其实内圣的心法就一个:「致良知」;外王的手段也就一个:「知行合一」。
知道了心法和手段,那就好办了,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拆解。
02
先来说致良知,致良知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前,你要先拷问自己是否「了无私心」。
很多人可能不太明白内圣的意义,或者说致良知的意义,觉得做一个好人有什么好呢?
君不见,很多老好人都没什么好结果,亏都是自己吃了,福全是别人享了。做的全都是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那是你不知道,复杂、重大事件本身有自己的意志。
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情如果有很多人参与,还有很多个环节,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这件事情本身会拥有自己的意志,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演化和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 《大明王朝1566》里的「改稻为桑」就是如此,政策一旦启动,各方利益和博弈夹杂其中,参与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或追逐利益,或打压异己,或为国为民,或火中取栗,最终的结果却是人头滚滚,凡是是有妄念私心的,基本上都被反噬,哪怕你是皇帝,你是宰相,也无济于事。
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控复杂、重大事件的「全程走势」,甚至结果会跟你预想的「大相径庭」,完全相反。
身在其中的人,只有致良知,拷问自己是否了无私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独善其身。
这也是高手决胜的秘诀所在,这个秘诀叫「miao算」,不是「奇妙」的「妙」,而是「寺庙」的「庙」。
所谓庙算就是安静地思考,尤其是要了无私心地思考,然后奇妙的事情才会发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