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从古至今,民间均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对冬至尤其重视。当天,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郁的饭香。在这个传统节气里,巴里坤独特的冬至饭习俗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各族群众交流交往的暖心细节。
早上10点,巴里坤县奎苏镇二十里村村民高彩萍的家里暖意融融,一场充满温情与欢笑的做冬至饭活动正在这里进行。大家围坐在摆满食材的桌前,面粉、馅料在一双双巧手下逐渐变成了一个个饱满的饺子。高彩萍一边熟练地擀着饺子皮,一边与少数民族亲戚们分享着冬至的传统习俗,讲述着不同民族在这个节日里的特色庆祝方式,欢声笑语不断。不一会儿,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冬至饭就出锅啦,高彩萍顾不得尝一口便给邻居送去。
高彩萍说:“我嫁到这里以后就经常和少数民族亲戚一起过冬至,每逢他们过节,姊妹们也全部都到他们家去做客,我们之间就是互帮互送。”
高彩萍的亲戚木塔里甫·素勒塔汗说:“和高彩萍嫂子跟亲人一样,我们相处已经有20多年,快30年了。”
现场,受邀前来的第十一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正在认真学着包饺子,聆听着高彩萍讲述这里的传统习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近期的生活趣事、工作学习心得,品尝着美味的冬至饭。在这温馨的氛围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心贴得更近,情变得更浓。
第十一批河南援疆干部、巴里坤县纪委副书记李飞说:“今年是我到巴里坤援疆的第二年,受邀到高大姐家一起过冬至,在离家2000多公里外的地方吃着热气腾腾、亲情满满的冬至饭,我感觉心里面暖暖的。”
当天,“冬至这顿饭”主题活动在巴里坤县文博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活动现场,巴里坤冬至饭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这一独具特色的美食,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先将优质面粉揉成面团,醒发后精心擀制,切成饺子皮,馅料则以当地的新鲜羊肉为主,搭配葱姜蒜等调料,充分搅拌混合,包成饱满的饺子。“杏皮子”的制作需要先将大概一两厘米长的小面棒用手指一掐、手掌一撮,做成类似“猫耳朵”的小空心面卷,搓成的样子就像干杏皮。煮饭时,先用羊肉、胡萝卜、白萝卜、豆腐、木耳、蘑菇等食材做成臊子,再依次往汤里下小饺子和“杏皮子”,煮熟出锅,一碗象征着“骆驼吆羊”的冬至饭便制作完成。
一碗冬至饭,融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传统食材,不仅让人们品尝到美味,更传承着先辈的智慧与记忆。据了解,巴里坤冬至饭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吃饺子耳朵冻不掉;吃“杏皮子”来年的麦穗长,一年不用饿肚子;五颜六色的肉菜丁簇拥着几个“大元宝”,寓意荣华富贵、子孙满堂;小饺子好似骆驼,“杏皮子”就像小绵羊。在当地,冬至饭做好后,要先送给长辈、亲朋、邻居吃。邻里分享、百家同食,这顿冬至饭,不仅代表着节气的更替,更是互助和团结的写照。
巴里坤县本地民俗专家蒋晓亮说:“巴里坤是一个河谷草原,也是一个高山盆地,气候比较寒冷,所以说巴里坤人最重视的最隆重的就是冬至了。冬至这一天我们就要吃饺子、杏皮饭,俗称‘骆驼吆羊’。这里本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文化生活、民风习性方面也是互相交往交流交融,冬至饭在巴里坤是特有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在这里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扎根。”
除了美食体验,活动还设置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展示环节。在海子沿乡,精彩的歌舞表演《黑走马》充满热情与活力,吸引了众多游客一同舞动,共同领略到巴里坤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哈密市民杜芳芳说:“巴里坤冬至饭特别好吃,大家在一块吃饭,就感觉像一家人一样,特别开心、特别热闹。”
活动当天,哈密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付剑伟出席参加活动。
文 | 融媒体中心记者 邢亚丽
张旭辉、曹新加
编辑|张亚兰
责编 | 赵春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