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2024青春相册

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涌动 青春的创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王丹

  文化遗产要代代传承

【镜头】天津市西青区霍庆有年画博物馆里人流如织,杨柳青木版年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丹(见图一,受访者供图)站在年画“连年有余”前,一边上色一边给前来参观研学的学生详细讲解。

回顾:近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跟家人分享,大家都很开心、振奋。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年画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年画、喜欢年画。今年很多大中小学的学生前来参观研学,了解、体验年画制作流程。除了迎进来,我也乐于“走出去”推广交流年俗文化、制作年轻人喜欢的文创产品、拍摄年画系列短剧和纪录片等。看到那么多人研究年画、喜欢年画、从事年画工作,更增强了我的信心。

展望:未来,我要继续学习提升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全流程技艺水平,沉下心坚持长期研究和精进每一项技艺,保留传承好杨柳青木版年画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统工艺和历史,让更多年轻人能看到咱们过年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并把这些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龚相娟采访整理)

  人工智能训练师武立稳

  让人工智能成为好帮手

【镜头】清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西子智能停车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训练师武立稳(见图二,贾延宗摄)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筛选数据、标注数据、利用专业软件和选择好的模型进行训练……武立稳在屏幕前聚精会神,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

回顾:这一年,我积极参与了多个人工智能项目,既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在一个语言模型项目中,我们团队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经过多次迭代和优化,我们训练的模型在准确度和鲁棒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我还参与了一个图像识别项目,用于识别和分类大量图像数据。我们设计了一个高效的模型,并在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和测试。

我还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比赛。得知自己获得奖项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能够与这么多高水平的同行一起切磋竞技,既是对我职业能力的一次检验,也表明我们这个行业正在发展壮大。

展望:今天,语音助手、智能家居、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的运用场景越来越丰富了。我将继续立足这个领域不断学习,让人工智能成为好帮手,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便捷我们的生活。

(本报记者刘军国采访整理)

  云冈研究院壁画修复师戴宇翔

  帮助更多古壁画“延年益寿”

【镜头】隆冬雪后。云冈研究院彩塑壁画修复室内,在一个特质的弧形修复台上,铺着一幅珍贵的壁画残片。修复师戴宇翔(见图三,焦搏文摄)身着白色工作服,手持软毛刷,小心而专注地拂去壁画表面的尘土,进行壁画地仗层的修复。

回顾:今年,山西文旅火了,云冈石窟也迎来了更多游客,作为守护云冈的一分子,我和同事特别高兴。

古壁画就像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分脆弱。对它们的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毫米一毫米清理、一点一点修复,我和同事们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工作之余,我也喜欢到石窟走走看看,一遍又一遍地细细观赏。冬季,当温暖的阳光洒向云冈石窟,那些被阳光轻抚过的雕塑与壁画,愈发栩栩如生。看着许多游客不顾寒冷,伸出冻得微微发红的手,用手机或相机定格这座艺术宝库,我的心中总会升起一份自豪。

展望:明年是我从事壁画修复工作的第十二个年头,每当凝视着这些精美的壁画,我都会深深地被它们触动。我们不仅仅是修复者,更是云冈历史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让更多古壁画重焕光彩,让更多云冈来客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不朽。

(本报记者郑洋洋采访整理)

漠河北极村民宿经营者许睿峰

  冰天雪地也有广阔天地

【镜头】冰天雪地间,两名来自南方的游客风尘仆仆走进了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一家民宿,经营者许睿峰(见图四,郝大庆摄)接待了他们。在游客品尝迎宾水果冻梨时,许睿峰热情地介绍起了当地风土人情、特色打卡点、旅行线路组合等。

回顾:过去,北极村在淡旺季差别很大,到了冬夏两个旺季,游客络绎不绝,春秋两季却几乎没有游客。随着今年黑龙江整体旅游热度提升,我的民宿出现了淡季客人不断流的情况。据我了解,其他的民宿、餐饮经营者也都有类似的感受,大家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冰天雪地也有广阔天地。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更好领略冰雪魅力,这一年,我将重点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今年冬季,来到我的民宿,就能体验到“管家式”服务。只要是游客准备不充分的地方,就是我们提供服务的方向。

展望:眼下,我正在策划接下来的欢度春节方案。民宿预订数据显示,除夕夜入住的客人不少。如今,在党委政府政策助力下,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加入创业的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我愿意扎根家乡,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介绍大美黑龙江。

(本报记者方圆采访整理)

  云南大学农学院助农团队成员董相书

  科技助力红果果变“金果果”

【镜头】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坝种植基地,连片的咖啡树缀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特有的馥郁香气,云南大学农学院助农团队成员董相书(见图五,蒋猛摄)和咖农们穿梭于林间,田间地头格外热闹。

回顾:今年,我们积极探索将研发的生物脱胶技术应用于咖啡鲜果的去胶取豆流程中,不仅可以显著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还丰富了咖啡的风味特征。我们还将影响咖啡品质的优秀基因筛选出来,利用生物育种技术进行改良,推进优质新品种的形成。

今年我们在咖啡组培快繁技术上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实现了咖啡种苗的快速培育。组培快繁技术可以满足咖啡大规模种植生产的需求,提高农户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应用这项技术,咖啡种苗可以保持优良性状和遗传稳定性,同时能加速咖啡种苗的分子育种进程,助力咖啡抗病性和品质的提升。

展望:接下来,我们将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和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指导,推进技术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咖啡产业综合效益,让咖啡的红果果真正成为村民们增收的“金果果”,也让大家喝到品质更好的云南咖啡。

(本报记者李茂颖采访整理)

  视障跑者何亚君

  继续奔跑,跨越生命的障碍

【镜头】早上7点50分,盲人何亚君(见图六右一,廖正义摄)结束晨跑回到按摩店里上班。一进门,记者被悬挂在房梁上的奖牌吸引了,五颜六色的飘带、几十块形状各异的奖牌,让店里的氛围别具一格。

回顾:2024年是我做一名跑者的第十年。今年11月,我参加了人生的第九场北京马拉松,虽然看不见大家的模样,但在奔跑中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涌上心头。

开跑后,我和志愿者分别握住一根彩色麻绳的两端,一起摆臂,一起迈腿。有人问,盲人为什么还要来跑马拉松?在我看来,虽然盲人跑步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通过跑步,我们不仅得到了健康,还获得了勇气、平等、友谊和自我实现。

今年,我成立的“何亚君助盲团”已经开展了60多场晨跑活动,新加入的盲人和志愿者达200多人。在奔跑的路上,盲友的眼睛虽然看不到光,但我希望在他们心中,一直有一道光引领他们努力奔跑,也希望盲人和志愿者能互相鼓励、共同前行。

展望:2025年,我想去更远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我曾经计划要爬完100座山,目前已经爬了24座,计划明年再爬2座山。虽然我看不到风景,但我想让更多的风景看见我。

(本报记者易舒冉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