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摇啊摇,摇啊摇。

欸乃一声,坐在船上的人喜见山水绿得可爱;但若是全天候困在“欸乃”声中,无依可恃如浮萍——谁,想当浮萍呢?

上岸已经26年的宁德福安溪尾镇溪邳村村民欧增发,现在坐到饭桌前,依然对这踏实平凡的幸福充满感触:

“搬上来了,吃饭就坐得稳稳的。就坐在那里吃,晚上也能安心地睡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一直处于风簸浪颠中的他,非常珍惜这份“稳稳的”幸福。他曾是“连家船民”中的一员。

连家船,船连家,以船为家。欧增发和他的乡邻,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曾是日日夜夜待在船上的。据传,唐朝时就出现了“连家船民”,他们因躲避战乱而以船为家,聚集于闽东海岸,最多时有十多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了解的人,会对海上任意驰骋的生活开启“浪漫”的滤镜;他们以为的无拘无束,却是船民们想要摆脱的无着无落。

“一条小木船,七八米长、两三米宽,住七八个人,”欧增发回忆,更令他觉得惊惧的是:“台风来了,船就会飞走!我们要到岸上站住,一起把船拉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上人的生活,海边人看在了眼里。生长于闽东海岸线上的诗人汤养宗,第一本诗集《水上“吉普赛”》就对船民生存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投注了关切的目光。其中一首《船舱洞房》这样写到:

有尴尬也不是从今夜开始

既然你们被鱼罐头般塞在这舱内

可生命的渴念可以挤掉吗

传宗接代可以挤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就是船,只是船。一生中最隆重的一场仪式,以及仪式之后最私密的亲密行为也只能在家人挤挨着的船上进行。无从选择,无法选择,尴尬被埋成了平静。

世世代代深埋的尴尬,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终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福建启动“造福工程”“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福建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政府免费提供土地,负责路、电、水、通信、广播电视信号等工作,同时对上岸建房渔民实行资金补助。一批接着一批的连家船民上岸了。欧增发一家就在溪邳村安下了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见这片海》第三集《上岸不是梦》中,欧增发指着一片更比一片气派的房子说:

“我们实实在在住在这里很放心,房子就是我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种喜悦,是想向每一条鱼倾诉的喜悦,感染了天地,感染了此间的人。“闽东诗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谢宜兴将读取到的喜悦写成了诗:

告诉水里的游鱼,我们将不再漂泊

不再以船为家,一顶竹篷逆风挡雨

请原谅投网的惊扰也感谢水中的相依

把航行中的碇泊当作不沉的岛屿

——《为了迁徙的告别》(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份喜悦不是休止符。上了岸,还要待得住。而后,溪邳村人从自身实际出发,多业并举、渔旅结合,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内海捕捞、海产品销售等,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滨海渔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海还是那片海

天地已是另一番天地

——《连家船民》韦廷信(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增发一家已是四世同堂。现在,他可以很从容地回答小孙女关于“我们上岸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王丽明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