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故事】

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即日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讲述人是黄桂利,他是漫农(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算来从我第一天来到上海求学,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其间做过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文旅地产,一直以城乡统筹的角度思考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游走于城市、乡村,生态和农业之间,我始终怀揣着一个让乡村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产业模式创新地的梦想——打造乡村振兴发展的“产、学、研、游、创、教”六位一体的乡村全产业链,让乡村成为人们的幸福家园,实现家园、田园、乐园、学园和创业园的合一。机缘巧合,遇见马桥,让梦想慢慢走向现实。

缘起“情投意合”

经常有人问我,上海有那么多乡村,也许有比马桥更适合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和乡村新生活梦想的地方,为什么选择来马桥?我回答道:因为有缘吧,一切都是因人的缘分巧合,让我第一次到马桥就被感动,也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马桥

2019年,我清楚记得那天是当年的大年三十,应马桥镇党委的邀请,我第一次来到马桥,探讨乡村振兴发展的方向和思路。本以为快过年了,只是简单聊一聊,便独自来了马桥。可是到镇政府会议室时,发现党委、政府和几个村的领导班子十几个人全到了,我很震惊,也很感动,年三十应是大家放假的时间,但为了乡村振兴大家放弃休息全部到位,那天我们谈了很久也很默契,我记得那天刚好是立春,所有的计划就从那天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我们从马桥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内涵、方法、路径等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如何充分发挥马桥的区位优势、周边产业优势,让城乡融合赋能乡村发展,到怎样落地实现……我把自己对乡村产业链发展的设想讲述了一遍,也给政府提了一些建议。马桥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表示既然我对乡村产业链发展已经形成成熟的理念,不如就由我来操刀,启动马桥的乡村产业链建设。

那年的春节期间,我便根据马桥的区域特点起草乡村振兴全域全产业链的发展建设方案。经过40多天双方高频的相互考察和探讨,镇政府就举办了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马桥镇(同心村、彭渡村、民主村、金星村)和我们漫农签约,共同建设“政+院+企+村”乡村振兴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马桥镇政府非常信任我们,把区域里70%—80%的乡村农业用地交给我们规划,大约有2694亩。从选址到规划设计,从品质把控到创立品牌,从产业升级到对环境的保护,每一个环节我们都非常仔细推敲,逐一推进,目的在于打造一个生态、创新、高效、智慧的乡村新产业、新生活方式的模式。我记得签约的那天刚好是春分。

数字农业赋能“马桥大米”

马桥镇作为闵行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算是长三角地区种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也是上海市的水源地保护区,水源非常好。凭借这一优势,水稻科技种植为主的新农业创新产业,就成了马桥乡村振兴的产业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来到马桥后,就将“科学化、机械化、无人化”作为了水稻种植的重要方式,还把“无人机”种植作业引进马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举例来说,马桥的水稻种植从选种、育秧到种植等每个环节,都注入了科技的力量,在机械化的育秧机上流水线完成播种、培土、做秧盘;使用无人机喷洒杂草封闭剂;智能化的水泵管理装置等,既提升了水稻产量,也提高了水稻种植质量。还通过远程监控的形式,通过手机实时了解水稻田的生长情况。

用数据来体现,以前的小地块分散式种植管理,不适合机械化的推广应用,生产效率很低,每个人能够管理的面积最多不超过50亩。我们到马桥后,先要解决的是实现小块地块合并成大地块,充分满足科技机械化的操作,并在多个泵站装上远程监控和运作系统,基本实现了远程控制,主要地块装上土壤、水、肥的实时监控设备和摄像头。让原本需要近50人才能完成的种植管理工作,缩减到8人足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械化和数字化,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且工作的条件也大大改善,不再是之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办法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有了高科技,美女穿着高跟鞋也能‘下地’种水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为了推出高品质、高标准的大米产品,我们团队对水稻种植的土、肥、水、种等进行颇为严格的筛选,还与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左岸芯慧科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海南省新时代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机构紧密合作,选取优质获奖品种精耕细作,水土改良,建立智慧农业系统,从而进行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作业,打造优质大米系列产品。

如今,在科技力量的支撑下,漫农水稻产品更加趋于优质化、品牌化,农地的有机质含量也持续提高。这里,不仅是我们漫农乡村振兴的第一个样板,也是马桥乡村振兴的产业样板。

创产业发展新风尚

不过,这些只是第一步,要把马桥建设成为上海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样板,就要以创设大型的农文旅商综合体为主要目标,将更多人引来马桥,让他们知道马桥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风貌,打造一个“城市新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一直认为,农业体验和农业教育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环节,是农业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前几年,我们就在马桥民主村的漫田农业水稻种植基地举办了一场“丰收季,带着小囡一起寻找小时候稻米的味道”的直播。邀请部分中小学生及家庭来到现场,让家长体验手工割稻到机械化操作,以及稻谷加工处理后变成大米的过程,还品尝了喷香的米饭。

通过体验,家长和孩子们了解到150粒稻谷只能出2.5克米,一碗饭需要用掉多少粒稻谷才能形成。一位体验水稻收割的爸爸一边喘气一边说:“稻谷变成大米,没想到这么麻烦啊,真是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另一位家长则说:“以后出去吃饭,吃不掉要打包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创意型农业活动的打造,对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了解农业以及丰富农事体验都大有裨益,这也是乡村振兴产业链的延伸。

为此,我们获得了上海劳动教育基地荣誉称号,每年有3万—4万名学生前来基地实践,我们开发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全方位地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农业观,从土壤到种子、从生产到创意、从传统到智能化、从种植到全产业链,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传统农业,更要了解未来农业,体验农业的全生命周期,理解链接农业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的重要性,改变大家对农业的传统看法。2024年漫农还成为了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技小院”科普项目的基地,科普优质稻米的种植知识,传播水稻科技和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我们在马桥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激活马桥镇“沉睡”的乡村资源,引入农创、教育、科技、金融、文旅、健康、生态等资源,形成了“政+院+企+村”共建模式。由政府、学院、企业、村集体四个主体组成联合体,共同为马桥乡村振兴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的策划、规划、配套、招商、运营、产业、资本、信息以及推广服务。政府是平台搭建、资源配套、产业决策和公共服务者;学院是人才培育、项目咨询辅导、科研成果整合者;企业是平台运营、资源整合和产业项目落地者;村集体是基础资源提供者和村民利益维护者。通过四方联动,打造出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中有农、农中有城的美好新农村。

我也希望通过多方联动,建立马桥的产业联盟品牌,集聚多方力量做强马桥的乡村产业,其中人才是核心要素。现代化的农业,早已不仅仅指传统农业,而且延伸到味觉农业、视觉农业和感觉农业。乡村是城市生活和生产的衍生地,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加快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要素,需要更多有激情、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用现代思维和创新理念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供稿:马腾平

编辑/初审:高淑婷

复审:林心怡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