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医疗队|连续7年,赴一场海拔800米的“冬至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帐篷医疗队|连续7年,赴一场海拔800米的“冬至约定”

12月21日,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帐篷医疗队”赴约的日子。在海拔800米的山巅,有一群老人翘首以盼,等着医疗队亲人的到来。这场约定始于2018年,每年冬至,“帐篷医疗队”都会准时到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庵村义诊。这次,古村里仅剩6人留守,这场“约会”又有怎样的故事?

遇上“拦路雪” 半路弃车而行

12月21日,冬至。一年当中黑夜最长的一天。

早上6点40分,夜色还未褪去,薄雾冥冥带着丝丝清冷,“帐篷医疗队”的队员们已经在淄博潍淄医院集合。

每年的冬至之约,都是淄博潍淄医院的各科专家与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一起,组队前往杨集庵村。

杨集庵村隐于青州市庙子镇大山之巅,这处高山古村落地势陡峭、位置偏僻,海拔800多米。这些年,随着青壮年相继外出打工,村里仅剩几名老人孤独留守。老人年老体迈,难以下山,加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让看病拿药成了个大难题。

2018年,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的古村寻踪栏目从杨集庵村开始启程。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发现村里留守老人看病就医困难的现状,便组织医院专家前往义诊,与杨集庵村的几位留村老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为了给更多偏远山村的老人送医送药,“帐篷医疗队”在同年成立,开启了走进山村义诊的征途,而义诊的第一站,就是杨集庵村。

早上7点50分许,“帐篷医疗队”的车辆刚刚驶入青州市庙子镇境内,天空就飘起零星的雪花。

就在众人担心恶劣天气车辆难以进山时,雪停了。可新的困难又摆在眼前:由于天气寒冷、峡谷难以见到太阳,进山的路上被白雪掩盖,本就陡峭、狭窄的山路更加难行。沿着雪路抬眼望去,雪上除了零星的脚印,根本没有车辙。

进山的路覆盖了厚厚的积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山的路覆盖了厚厚的积雪。

8点20分,陡滑的雪路中,尽管众人费力推了又推,汽车已经无法前行,“帐篷医疗队”决定弃车前行。

背着彩超机、心电图机和其他医疗检查器械,拎着送给老人的大米和花生油等物资,队员们沿着雪路往山上行进。

进山的路覆盖了厚厚的积雪,车辆难以难行,“帐篷医疗队”弃车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山的路覆盖了厚厚的积雪,车辆难以难行,“帐篷医疗队”弃车而行。

高山之巅,6人留守的古村

9点08分,到达位于山腰的青州市庙子镇单家峪村,队员们从单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荣霞处得知,留守在杨集庵村的彭先收老人被子女接到城里过生日了,山上只剩下下3户人家。

哪怕山上只剩下1户,“帐篷医疗队”和老人的冬至之约都不会取消,继续前进!

大雪掩盖下曲折陡峭的山路愈发难行,队员们都小心翼翼,遇到结冰的路段大家相互搀扶,缓慢通过。

背着医疗设备、拎着米油等物资,“帐篷医疗队”在山路上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着医疗设备、拎着米油等物资,“帐篷医疗队”在山路上前行。
在结冰的路面,一名队员不慎滑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结冰的路面,一名队员不慎滑倒。
山路难行,高强度的攀爬,让队员们汗流浃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路难行,高强度的攀爬,让队员们汗流浃背。
中途休息一会,继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途休息一会,继续前行。
高强度的攀爬,让队员们精疲力尽,稍作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强度的攀爬,让队员们精疲力尽,稍作休息。

背着设备和物资,高强度的攀爬,尽管气温已经是零下六七度,很多人已是汗流浃背,可没有人放弃,大家相互鼓劲,一路前行。

在覆盖积雪、崎岖难行的山路上缓慢行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覆盖积雪、崎岖难行的山路上缓慢行进。
队员们在覆盖积雪的山路上缓慢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们在覆盖积雪的山路上缓慢前行。
在积雪覆盖的山间小路上,艰难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积雪覆盖的山间小路上,艰难前行。
队员们在积雪覆盖的山间小路上,艰难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们在积雪覆盖的山间小路上,艰难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点03分,终于,山路平坦起来,路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少。

这时,传来一名男子的声音,“你们来了,路很难走吧!”

这是彭立业的声音,69岁的他早已等在村头。

彭立业拉着淄博潍淄医院院长陈百山的手,热情地叙旧,“你们又来了,冷不,我生好了炉子,去家里暖和暖和……”

边走边聊,彭立业跟队员们聊着村里的最新情况:彭先收因为要过生日,被孩子接到了城里;93岁的彭先用,摔伤了骨盆,大家都以为难以痊愈,没想到竟然好了,现在也去了城里孩子家;村里留守的人越来越少了,93岁的张莲英也病了,站不起来了;现在,村里总共有6个人,年纪最小的马上就60岁了……

在山顶的羊肠小道上穿梭,穿过一间间破败的石头房,来到一处修整的非常整齐的院落,这就是彭立业家。

进门后,来不及喝一口彭立业早就烧好的热水,队员们就各自忙碌起来:找电源线布设彩超机和心电图机,拿检查设备和耗材准备为彭立业检查身体……

队员为彭立业老人检查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为彭立业老人检查身体。
为彭立业做心电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彭立业做心电图。

冬至之约,温暖800米山巅

发现血压偏高后,淄博潍淄医院内科主任刘成祥,翻看着桌子上的药,询问彭立业,降压药是否正常服用?得知彭立业一天只吃半片降压药,他立即叮嘱,降压药每天吃一片,一定要坚持吃。

“我最近耳朵老是嗡嗡响,别人说话我也听不清楚……”彭立业觉得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以前,询问自己应该吃什么药,刘成祥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开具了药方。

接下来,心肝脾肺肾彩超检查和心电图、口腔等检查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山顶的路也是崎岖不平,天冷了,尽量别让老人出门,我们挨家挨户上门义诊。”陈百山每年都来为杨集庵村的老人义诊,对村里的路况和老人的身体情况都非常熟悉,他带着队伍挨家上门。

87岁的李元花老人早就等在了家门口,还没等陈百山走到跟前,就伸着手迎了上来。拉着陈百山的手,笑意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漾开,“来了,路上这么难走,你们咋上来的?冷不冷,快点进屋……”

李元花老人早就等在了家门口,队员们为她带来了大米和花生油等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元花老人早就等在了家门口,队员们为她带来了大米和花生油等物资。
队员嘱咐李元花老人平时的注意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员嘱咐李元花老人平时的注意事项。

李元花的儿子是村里年轻的“小伙子”,马上就要迎来60岁生日,木讷的他有点不知所措的站着,偶尔也会蹦出几句话,张罗着让众人进屋坐坐……

来到93岁的张莲英老人家时,她的儿子儿媳都在,“老人现在有些糊涂了,也站不起来了,可就是不下山,坚持留在这里。”张莲英的儿子彭青业如今也已69岁,尽管山上条件不好,可故土难离的他依然陪母亲留守着。

淄博潍淄医院的院长陈百山与张莲英老人交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淄博潍淄医院的院长陈百山与张莲英老人交谈。
李元英老人目送“帐篷医疗队”离开,满是不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元英老人目送“帐篷医疗队”离开,满是不舍。
义诊结束后,队员们借了锅灶,煮了自己带的冬瓜和排骨,吃得津津有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诊结束后,队员们借了锅灶,煮了自己带的冬瓜和排骨,吃得津津有味。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7年,无畏道路险阻,“帐篷医疗队”一次又一次来到杨集庵村,为留守老人送医送药,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亲人。而这些老人,也成为“帐篷医疗队”难以割舍的牵挂。“只要这个村里还有留守老人,我们就会一直前来义诊,此后的每个冬至,我们都在,我们会陪着老人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陈百山动情地说着。

伫立村头,放眼望去,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庙子镇的山山水水,见证着这些留守老人的汗水与青春,也见证着“帐篷医疗队”打通偏远山区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的庄严承诺……

自2018年“帐篷医疗队”成立以来,队员们走遍了淄博及周边237个村庄,他们找准需求、精准对接,将健康帮扶送到了山区老百姓家门口,成为照进他们心窝的一束光,给了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也为山区的卫生健康事业写下浓重一笔。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任灵芝 王晓明 王兵 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