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其中,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降幅达到75%。
人工耳蜗作为高值医用耗材,当前是国内的“冷门赛道”:技术壁垒及产品价格高、市场渗透率低,行业中企业数量较少、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随着价格降低,将为人工耳蜗市场主体和产品用户带来什么变化?
渗透率不到10%
冷门赛道有望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哪些听障人士适合佩戴人工耳蜗?记者从成都市残联获悉,人工耳蜗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最直接有效的康复耗材。目前,使用人工耳蜗的人群主要包括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儿童和成人。对于儿童而言,最佳植入年龄通常为12个月至5岁,植入后可以经过听觉语言康复训练,重新获得说话及语言交流能力。而对于成人语后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也可以恢复很高程度的听觉口语交流能力。
“之前因为听力障碍,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人工耳蜗降价将为大家的生活带来切实的方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家住成都的张先生表示,希望等明年落地实施后尽快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通过后续的语言康复训练,重新融入社会。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人。
此前,动辄数十万元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根据上海证券研报,人工耳蜗国内市场渗透率仅约10%,主要是由于人工耳蜗价格高昂。国家对人工耳蜗进行集采,使其价格大幅降低,为下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将之纳入医保奠定基础。
75%的大幅降价,给患者带来“听见”的好消息,也让企业产品能够触达更多用户,带来市场利好。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1.1万套,5家参与竞标的临床常用主流品牌全部中选,分别是外资企业美迪乐医疗、领先仿生、科利耳以及内资企业力声特、诺尔康。采购周期为3年,通过3年稳定的采购量帮助中选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
据悉,目前全国人工耳蜗市场集中度较高,科利耳等外资企业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国产人工耳蜗产品也在逐渐发展,其中诺尔康作为中国第一家规模性上市销售人工耳蜗的企业,已占到约20%的市场份额。
“外资企业之所以在集采中大幅降价,除了稳定现有市场,还看到了降价后,渗透率提高带来的巨大市场。”在集采现场,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向媒体表示,对国产企业而言,虽然会直面外企的价格压力,但集采通过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使用等机制,能弥补民族企业在商业化能力和医院准入能力上的短板,也是一大利好。
全球龙头企业布局成都
科技助力听力损失患者的生活
上海证券研报显示,全球96%的市场份额被三大巨头澳大利亚的科利耳、美国的领先仿生和奥地利的美迪乐医疗占据,其中科利耳独占鳌头,拥有约55%的全球市场份额。
2017年7月,科利耳率先宣布在中国开办新工厂,2018年2月,该工厂落户成都。去年2月,成都新工厂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并于7月正式生产。12月,科利耳发布了首款智能手机直连直控式人工耳蜗声音处理器,其 Nucleus™7声音处理器的上市,对于改善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生活具有里程碑意义。
科利耳成都制造副总裁表示:“澳科利耳成都公司是科利耳全球生产、研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依托了中国丰厚的科研人才资源以及创新环境,生产包括人工耳蜗植入体、声音处理器以及相关配件。”据了解,该项目设计产能约为年产2万套人工耳蜗植入体及声音处理器,在提高科利耳公司全球产能提高的同时,也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以及全球市场的供求。
为听力损失人士提供专业帮助,人工耳蜗技术的研发显现出新趋势。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患者听音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如载药电极、3.0核磁兼容、AI降噪等。另一方面则是功能创新,提高患者使用体验,包括基于手机互联衍生的功能,如蓝牙直连、即时翻译、远程调试等。人工耳蜗功能更多样化,将使人工耳蜗使用者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度。
“人工耳蜗能让孩子听见世界的声音,自信地面对未来,这便是科技助残的意义。”李女士是一位听障儿童的母亲,她的孩子浩浩从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耳聋。“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过人工耳蜗传递的声音信息,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避免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因听力缺失而导致的语言障碍。”她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内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成都,一大批现代科技助残企业应运而生,科技助残已然成为成都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场景。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共培育孵化可穿戴外骨骼、脑机接口等科技类涉残项目14个,许多智能化、科技型辅助器具逐步纳入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目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茜 陈秋妤 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王钟婧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