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量,为了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2021年起,省财政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设立省级生态环境成果转化与推广类科研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申报,对能够解决制约江苏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瓶颈问题、推广应用前景好的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财政补助。截至目前,已累计支持22个项目,下达补助资金3860万元,带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配套投入研究经费7030万元。

藻类分析,

速度快信息全误差低

藻类常被作为水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是影响太湖水环境健康的重要制约因素。自2021年起,太湖的水文、气象条件总体上有利于蓝藻生长,这给太湖安全度夏造成了较大压力。2022年,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联合江苏宏众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的转化与推广”项目,获补财政资金100万元,配套投入经费175万元。

“传统显微镜镜检法存在速度慢、误差大、质控难的缺点,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集成了样品扫描、信息全数字化、物种鉴定、计数统计、群落分析和评价等多种功能,可以实现130多个属种常见藻类的识别与分析。”该项目负责人、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室副主任朱冰川介绍。该分析仪的优势一是速度更快,可在5分钟之内完成一个人工需要2—3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样本分析,并自动输出常用表征参数和统计结果;二是扫描更全,传统方法是用相机对样本逐个视野拍摄,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这套设备创新采用高速电动扫描平台,能快速获取整个样本的全部电子图片;三是保存更优,数据报表一键生成,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数据分析的错误率。

目前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已开发出四代五款产品,在太湖、滆湖、石臼湖、骆马湖、高邮湖、洪泽湖等省内重点湖库的水生态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该仪器已实现量产,2021年以来,完成了2000万元的销售业绩。

此外,基于生态絮凝材料的蓝藻绿色调理脱水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转化与推广项目,研制了高效低成本、适宜藻泥资源化的新型生物絮凝材料;太湖蓝藻泥制备生物质活性炭的关键技术转化与推广项目,研制了新型生物质蓝藻活性炭,可实现藻泥绿色化、生态化利用……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方法不仅提升了藻类治理的效果,还降低了治理成本,为藻类治理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物监测,

自动化收集和分析环境DNA

为有效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南京大学联合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申报了“环境DNA在线自动采集仪和智慧分析系统的转化与推广”项目。此项目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资助,获补财政资金300万元,配套投入经费300万元。

该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效伟介绍,环境DNA在线自动采集仪可以通过自动连续采集野外环境水样收集生物DNA。这些DNA来自鱼类、鸟类、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各类生物。而智慧分析系统,更像一个“超级大脑”,可实现环境DNA实验室自动化检测与智能化分析诊断,高效获悉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水生态健康状况等信息。从根源上解决传统检测方式步骤繁琐、依赖专家、准确性差等问题,精准感知高分辨率水生态,真正实现“一瓢水识一池鱼”。

目前,环境DNA在线采集仪和智慧分析系统已在江苏、安徽、广西、浙江、河北、四川、云南等地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开展应用示范,推广安装约30台(套),技术应用于长江干流、太湖、白洋淀、滆湖等重要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水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水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稳定和繁荣。

农污治理,

实现低碳生态资源化利用

针对常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在水网密集区、丘陵区等地村庄难以应用的问题,东南大学联合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登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并实施了2022年度省级生态环境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水网/丘陵区农村生活污水低碳分质治理技术转化与推广”,项目获省补财政资金260万元,同步投入配套经费300万元。

该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朱光灿介绍,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资源属性,但传统的治理方式是将其作为污染物进行处理,普遍存在污水收集效率较低、处理设施建设及运维成本高等问题,还会消耗大量能源。该项目构建了基于黑灰分离的农村生活污水低碳分质治理模式,提出了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案,将来自马桶的黑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作为灰水的其他污水,通过生物或生态处理后用于灌溉或达标排放。

“项目团队研发的目标产品与装备,包括少水型马桶、高效发酵菌剂、拔风充氧滴滤池、无动力灰水净化槽和模块化人工湿地。”朱光灿举例说,高效发酵菌剂活菌数高,抗冲击负荷及适应温度变化能力强,可有效灭活病原微生物,并转化黑水中有机物,获得的高浓度液态肥可直接施用于农田。创新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及模式,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会同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围绕全省污染防治攻坚重点任务,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的成果转化与推广类科研项目,助力美丽江苏建设。(杨民仆)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