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1190年8月~1257年10月),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传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居二首 其一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斜阳高树挂晴虹,肃肃微凉雨气中。

一道鹭鸶花不断,密香吹满马头风。

首句:“斜阳高树挂晴虹”,这里以“斜阳”作为时间背景,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西斜,阳光透过树梢,仿佛在高空中挂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这里的“晴虹”并非真正的彩虹,而是夕阳余晖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夕阳的灿烂和美丽。

次句:“肃肃微凉雨气中”,“肃肃”形容了雨后空气的清新和宁静,而“微凉雨气”则进一步强调了雨后的凉爽感。这句诗通过描绘雨后清新的空气和微凉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山居氛围。

第三句:“一道鹭鸶花不断”,“一道鹭鸶”指的是一群白鹭在飞翔或栖息的景象,而“花不断”则形容了山间花朵的繁茂和连绵不断。这句诗通过白鹭和花朵的描绘,展现了山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美好。

末句:“密香吹满马头风”,“密香”指的是花香或其他植物的香气,“马头风”则形象地描绘了风吹过马头的情景。这句诗通过描绘花香四溢、随风飘荡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山居环境的美丽和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居二首其二金末元初 · 元好问

诗肠搜苦怯茶瓯,信手拈书却枕头。

檐溜滴残山院静,碧花红穗媚凉秋。

首句:“诗肠搜苦怯茶瓯”,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艰辛与执着。他苦苦思索,仿佛连手中的茶杯都感受到了他的愁苦和紧张,这里的“怯茶瓯”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以突出诗人构思诗句时的专注和费力。

次句:“信手拈书却枕头”,这句诗则展现了诗人随意翻阅书籍,以寻求创作灵感的自在状态。他随手拿起书籍,却不经意间将枕头当作了依靠,这既暗示了诗人生活的随性与洒脱,也体现了他在创作过程中的轻松和自在。

第三句:“檐溜滴残山院静”,这句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屋檐的滴水声在雨后渐渐减弱,山中的庭院显得更加寂静无声,这种宁静的氛围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呼应,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末句:“碧花红穗媚凉秋”,这句诗则以生动的色彩对比和形象描绘,展现了一幅秋天特有的美丽画面。碧绿的花朵与鲜红的穗子在凉爽的秋风中摇曳生姿,既展现了季节的变换之美,也寓意着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多彩。这里的“媚凉秋”不仅形容了花朵和穗子的美丽动人,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关二首 其一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隆州。

无情团柏关前水,流尽朱颜到白头。

首句:“风里秋蓬不自由”,诗人以“秋蓬”为喻,形象地描绘了生命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与飘零。秋蓬在风中摇曳,无法自主,正如人在命运的大潮中往往身不由己,这种无力感与飘零感被诗人巧妙地表达出来。

次句:“一生几度过隆州”,这里的“隆州”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也可能是一个泛指,代表着人生的某个阶段或某个重要的经历。诗人通过反复经过“隆州”的比喻,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经历的累积,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第三句:“无情团柏关前水”,诗人以“团柏关前水”为象征,描绘了水的无情流淌。这里的水仿佛具有某种超然的力量,它不带情感地流淌,见证了岁月的更迭和生命的起伏。这种无情与冷漠,与人的有情和眷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末句:“流尽朱颜到白头”,诗人通过“朱颜”与“白头”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的自然进程。从青春的红颜到老迈的白首,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失,这种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易逝的感慨被诗人深刻地表达出来。同时,诗人也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关二首其二金末元初 · 元好问

路转川回失系舟,更教两驿过徐沟。

多情团柏关前水,却共清汾一处流。

首句:“路转川回失系舟”,诗人以行旅者的视角,描绘了道路和河流的曲折多变,以及自己系舟之处的难以寻觅。这里的“失系舟”不仅指物理上的失去停泊的船只,也象征着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迷茫和漂泊感。

次句:“更教两驿过徐沟”,诗人继续描述行程,经过两座驿站才到达徐沟,这不仅体现了旅途的漫长和艰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经历的累积。

第三句:“多情团柏关前水”,诗人以“多情”来形容团柏关前的水,赋予其人的情感色彩。这里的“多情”既是对水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厚情感。

末句:“却共清汾一处流”,诗人将团柏关前的水与清澈的汾河相提并论,描绘了它们共同流淌的景象。这种描绘不仅体现了自然景观的和谐与美好,也寓意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宽广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