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世界还在沉睡中,连暑热也似乎睡去了,南方七月的空气,竟然带一丝凉意。
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东海工区第四单元庄秀清队长和他的班组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换上高帮雨靴,带上扒盐的盐耙,借着路灯的微光,十个人分散到盐田,各自闷头开扒。海的气息从几十里外吹到盐田,带来一阵一阵呼呼的风声,间着盐耙划动盐水的哗哗声,此外,四周无声。
哦,还有我们——《听见这片海》摄制组也随着他们的节奏,开始了拍摄。
盐让人在大海面前,获得了尊严
让人在太阳眼里,获得了光芒
——缪克构《盐》(节选)
泉港山腰盐场是福建第二大盐场,盐场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这里生产的盐远销日本、韩国,但真正声名在外却是近几年。
如棋盘方整排列、如明镜倒映万物的盐田形成的“天空之镜”,吸引了各地媒体和游客纷至沓来。
绝美的“天空之镜”
对于山腰盐场成为众多游客打卡圣地这件事,庄队长颇“官方”地说:“很荣幸!来者都是客,欢迎客人是主人的应尽本份。”
他戴着一顶渔夫帽,大圆墨镜也推上了鼻梁,把自己收拾得精精神神的,真是一名体面的主人。
庄秀清队长
这次拍摄,庄队长以为和以往拍摄一样,盐工们在“镜”中干着活就行。我一说拍摄主角是他和组员时,庄队长慌了,操着磕磕巴巴的闽南普通话推脱:“我们盐工每天就只会干活,不会说话,没有聊,你们不要拍了。”说着就背过身去。
我没有逼太紧。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编导,我知道要给拍摄对象时间放下心防,我也需要时间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我看着他们默不作声地干活,有的旋盐,有的扒收,极为默契。庄队长在盐坎道间穿梭来回,开闸放卤水,测盐浓度……一刻不歇。
忙到天光大亮,活干完了,盐工们渐渐拢到了我们摄影机旁。初升的太阳似乎将盐工们的冻结的话匣子融化了,他们的话多了起来。
旋盐
我打趣问:“你们干活时怎么都不说话呀?”
庄队长笑了起来:“你不知道,我们盐田附近躲着很多鸟,黑天半夜的,说话就吵着它们睡觉了!”
真是出人意料的温柔。
我又问:“每天两点下盐田,累不累?”
有位盐工说:“习惯了就不累。而且你看,我们两三点出来干活,早上七八点就干完,回家舒舒服服地休息,又不热,你说多好。”
好像是这么个理。我感觉不用寻村里的二舅,这些盐工就能治好很多城市人的精神内耗。
盐工展示团队荣誉
做盐靠天吃饭,天气好盐工们要出工,天气不好时也未必就是他们的假期。别说节假日不放假,连大年初一,如果是晴天,大家也照常下田。碰到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都得赶来盐田护盐,盐的收成关乎着每个人的收入,谁也不敢大意。
起早贪黑,日晒雨淋,我心疼他们的辛苦,庄队长却说:“我天天在盐田劳动,连感冒都很少,身体比我儿子还好呢。”
庄队长年轻时就成了一名盐工,半辈子都在盐场。每当有人说到做盐太辛苦,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时,庄队长就忍不住起身,眉飞色舞地回忆:三十年前,家中有人是盐工,是多气派!十里八乡的年轻姑娘都希望嫁给盐工,“老婆很好娶”!
庄队长住在一栋自建的三层小洋房。站在房前,他跟摄制组的工作人员说起自己是怎么用工资盖起这栋房子,养大了四个孩子,两个还上了大学。
庄队长自建小洋楼
现在儿女都成家立业,出外打拼去了,平常就他一人在家。和他作伴的是一条叫“黑嘴”的土狗,给他看门。离“黑嘴”不远的地方,系着一只山羊,他偶尔会牵着山羊出门散步。山羊旁边搭了一个矮棚子,圈养了几十只母鸡,生蛋给孙子吃。原先厨房的位置,如今被改成鸽子屋,门一打开,几十只鸽子齐刷刷飞向房子中央的食槽,等着主人给它们喂食。
庄队长说这些小家伙离不开他,盐田也离不开他,他每天都很忙。
“做盐很光荣!”他自豪地对我们说。
《听见这片海》定位为一部将海洋文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系列纪录片,从人与大海的关系中,窥见生活和时代的变迁。然而,在《蓝土地》这一集片子中,海浪、船帆、海岸礁石、贝壳浅滩……一切和海相关的意象,似乎全在我们的镜头外。我对此深感不安,不知是否离题太远,庄队长无意一句话将我隐藏内心深深的忧虑轻轻化解:
没有大海,就没有盐巴;
没有海水,就没有山腰盐场。
或许山腰盐场没有直面大海,或许盐民们连真正的外海都不曾见过,然而,谁又能说这里没有听见海的声音?没有闻到海的气息?盐工们厮守在蓝土地边上的盐田,他们在大海上开垦出了蓝土地。
结晶盐田
写到这里,我已经等不及了,就想节目马上播出,看看盐工们看见电视机中的自己时是什么反应,看看庄队长听见片子中自己说“做盐很光荣”时的表情。
我希望,在盐田边歇息时,盐工们拿出手机观看的是《蓝土地》。
编辑 | 陈亦阳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王丽明
读完点个【在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