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览青 上海报道

近年来,随着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金融机构的IT建设已经从规模化投入走向精细化管理,从满足业务需求向让业务更智慧、系统更智能发展。

“目前金融数字化已经步入关键时刻,云基础设施作为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已成为金融机构IT技术底座的首选。”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腾讯云副总裁胡利明表示,“在数智化升级的同时,金融机构的软硬件自主创新也加速迈入深水区。“

胡利明是国内最早探索将互联网分布式技术架构运用到银行核心系统的云计算专家。十年前,在他的带领下,腾讯云为国内第一家完全“去IOE”、基于分布式架构的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搭建了底层基础设施,这也是国内首个基于云计算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的银行核心系统架构。在此后的十年间,腾讯金融云助力了银行、保险、券商等全业务场景的超万家金融客户开启云平台建设与自主创新升级。

相较于过去封闭的集中式系统架构,云原生分布式架构的价值日益显现。但与此同时,系统的迁移切换、信创产品的性能以及生态,都是金融行业关注的重点。胡利明表示,从同代次服务器硬件的单体性能来看,目前国产产品的性价比还存在少量差距,但在开放的分布式架构下,结合软件层面大规模场景的应用优化,整体性能和性价比不弱于海外产品,甚至有一些提高。

作为数据最为密集、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金融是最先开启数字化转型的行业之一。以头部上市银行为例,2023年全年25家上市银行科技投入总规模已突破1970亿元。

在诸多数字基建中,胡利明提到,云基础设施已经成为金融机构首选的技术底座。“随着国内一些标杆的建立,金融机构对‘上云’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部分头部机构逐步升级改造业务系统,来实现更大范围的云原生应用。”胡利明表示。

这主要源于传统集中式架构已无法满足金融机构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需求。胡利明指出,在传统集中式架构下,相对封闭的技术“黑盒”不可控,导致对单体硬件的依赖性较高,架构耦合导致扩展性和灵活性较差。这意味着在传统集中式架构下,当新业务上线、新产品升级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IT的升级改造周期可能拉长到大半年

“对业务部门来说,这种传统集中式的技术架构显然是很难满足业务灵活发展需要的。”胡利明表示,基于云原生的分布式架构的优势就随之显现。

他指出,相较传统集中式架构,分布式架构的价值首先在于技术自主性高、开放性好。“云厂商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技术组件,接口能兼容开源的相关标准,功能强大、开放性好,且软件不会绑定单一硬件品牌,金融机构可以自由选配。“

在支持组件灵活选配的背后,还有架构解耦。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瘦核心”与“微服务”,将业务拆分为不同独立的模块,当业务需要创新迭代时,IT部门只需要开发一小块功能即可快速上线,从而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降低运维风险。

“以前的系统迁移是所有业务系统一起迁移的,这种风险系数非常大。在使用分布式架构后,企业可以把业务模块拆解出来,像‘蚂蚁搬家’一样‘搬’到新的系统中,迁移周期将更短、业务也更稳定。”胡利明告诉记者,通过微服务分布式实现系统架构迁移,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科技部门高层的共识,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上云”过程也是依照这一路径,分十几批逐步切换,分批验证后再推进规模化的迁移。他提到,以微众银行为例,目前新业务上线从提出需求到落地的周期已经从大半年缩短至20天左右。

若进一步探究金融机构“上云”的历程,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展业模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胡利明指出,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现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形式非常灵活,小额高频的金融服务已经嵌入到生活中各种场景,这就需要更强大的交易性能与触达客户的能力。”胡利明表示,分布式架构增强了金融机构实时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得以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在营销、风控、客户服务等场景释放价值。

“整体来看,头部金融机构的云平台建设期已进入尾声,有的可能还不止部署了一朵云。”胡利明告诉记者,目前资产规模在5000亿以上的银行、头部保险集团、头部券商都已完成了云平台建设,中小金融机构也在加速“上云”中。

近年来,在云平台建设的同时,金融行业的软硬件自主创新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金融行业侧从外围交易系统的技术自主创新逐步深入到核心业务系统,产业侧也形成了从基础软硬件到核心应用系统的完备生态体系。

胡利明告诉记者,目前金融行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已经进入深水区,这里的“深”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是从试点走向“真试真用”,即从边缘业务系统走向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自主创新。“这几年,头部金融机构已经替行业‘打了样’,很多问题攻坚之后,行业整体进入到加速阶段。”胡利明表示,头部金融机构在技术路径、硬件选择、成本控制以及在不同数据库、云平台、中间件等产品选配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中小机构提供借鉴。

第二是自主创新必须赋能业务,实现业务价值的提升。“目前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投资更加理性,不仅对短期目标有着精准规划,更会从长期价值来考虑科技投入。”胡利明表示,“这就要求科技厂商需要帮助客户‘精打细算’,并不断优化产品能力,构建更好的自主创新上下游生态。”

第三是从“可用”到“好用”。“现在的客户对数字化的理解更深入,要求比较高,以前融合创新的上下游产品基本满足业务要求就可以,现在的要求是必须好用。”胡利明指出,金融机构在迁移能力、性价比、配套工具、软件安全等多个层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胡利明坦言,从国产软硬件的实际表现来看,从同代次服务器硬件的单体性能与海外硬件产品的性能存在少量差距,但如果叠加软件和操作系统整体来看,得益于分布式架构,以及大规模场景的应用优化,国产产品的整体能力不弱于海外产品。

据介绍,为了推动国产软件向“好用”升级,腾讯自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超过3200亿元用于基础研究,打造了全栈融合创新产品体系,覆盖数据库TDSQL、操作系统TencentOS、专有云TCE、专有云PaaS平台TCS、大数据TBDS、腾讯云TI平台在内的基础软件6T。以腾讯云数据库TDSQL为例, 2023年TDSQL已经刷新了在线事务处理场景8.14亿笔/分钟的世界纪录,今年在联机分析处理场景下又实现突破,吞吐量达到7260万QphDS,性价比37.52元/kQphDS,再次打破世界最佳性能纪录。

“硬件的初期投入确实比较大,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推进硬件系统,把投入放在服务器上,软件没有跟上,可能金融机构会觉得成本变高且效果不及预期。”胡利明坦言。

他进一步提到,在性能之外,金融行业的自主创新产品还应当加强配套工具和流程生态的发展。“像Oracle、IBM等公司的商业化做得非常成熟,无论是数据迁移工具、培训体系、灾备配套工具,还是在监控检测、故障定位、可视化等运维流程方面,都非常完备。”此外,胡利明还提到在软件安全层面,需要警惕开源软件的安全隐患,增强云技术架构的安全防护体系。

软硬件自主创新的发展,产业落地是关键。金融行业作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积累了丰富的落地实践。胡利明分享了腾讯云助力某国有大行实现分布式架构转型的案例,这是国内首家借助数据库原生分布式能力全面实现架构转型的大行,不仅实现了超8亿账户的核心系统平稳迁移,在性能优化、高可用方面也实现了很多突破,并且已完成单轨运行。

“如此大体量业务的切换,过程中面临非常多挑战。比如说异地切换的集群级故障场景,对关联系统影响较大、工程复杂度高。针对这个挑战,我们采用了TDSQL两地三中心三集群的增强高可用架构。在异地灾备的基础上,构建了同城集群级高可用容灾,实现了集群可用性的多重保障,极大地降低了关联系统切换带来的决策风险和实施风险。“胡利明表示。

与此同时,面对分布式架构导致服务器资源数量激增,对成本和运维复杂度形成较大压力的挑战。胡利明表示,腾讯云打造并且实践验证了核心系统数据库NVME解决方案,最终将数据库单机容量提升4倍,服务器数量下降50%,并全面提升了读写性能。 目前,该国有大行基于腾讯云数据库TDSQL已成功投产客户信息、信用卡、个人负载等全量核心系统,分布式实例规模业界领先。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数字化的重点已经从满足业务需求和完善功能,转向让业务更智慧、系统更智能的阶段。”胡利明表示,近几年腾讯云也在探索AI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助力金融机构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据胡利明介绍,腾讯云在混元通用大模型之上,利用大量金融垂类信息训练出了金融行业大模型,其具备专业的金融场景任务能力,目前覆盖了前中后台和综合运营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应用。

以当前金融行业AI大模型落地最广泛的场景——AI代码助手为例。“通过腾讯云AI代码助手,金融机构可以大幅提升开发效率、减少人为错误,让程序员变得更强。”胡利明表示,目前,腾讯内部已经有80%的程序员使用腾讯云AI代码助手实现开发提效,日均有33%的代码由AI生成,整体编码效率提升达到42%。在腾讯云合作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中,已有超过6500名程序员使用。

在金融风控方面,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腾讯云金融风控大模型,用垂直场景的小量样本,快速构建定制化风控模型,并且建模时间从传统的2周缩短到2天;上线周期从7天缩短到小时级。

在深度挖掘国内金融机构客户的同时,伴随着科技出海的浪潮,腾讯云也开始加速向外拓展。

“腾讯云对海外金融客户输出的内容主要是云技术架构和金融科技两个方面。”据胡利明介绍,海外客户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金融机构出海,如中银国际证券、中银香港、建行亚洲、富途证券等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另一类是海外金融机构,在了解中国相对领先的金融数字化技术后,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改革IT基础设施。

在出海过程中,胡利明发现,金融云服务国内金融客户的很多经验可以复制到海外。“因为腾讯云有帮助微众银行搭建技术底座的经验,印尼最大的数字银行Allo Bank在开业时就借助腾讯云基础设施和数据库TDSQL等产品实现了快速扩容。”胡利明告诉记者,腾讯云支撑了Allo Bank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助力其在开业5个月内就收获了500万用户。这一完全在云端运营的数字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IT基础设施的成本降低了80%。

在胡利明看来,国内金融监管的背景下,金融客户主要部署私有云或采用混合云架构,海外客户则对公有云的接受度较高,且其数字化进程相对较缓,许多客户目前还采用传统的集中式架构,具备演进到更灵活的混合云架构的技术基础。”胡利明坦言。

“目前国际业务已经是腾讯云新的增长引擎。”胡利明透露,就金融领域而言,腾讯云已经服务了全球超10000家金融客户,其中境外金融客户超过300家,覆盖亚洲、中东、欧洲、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