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培养箱中生长的麦苗。
12月18日,管口新村实验室的人工气候室内,培育的小麦已经长出两个分蘖。“这是组培苗,在这里不再是地上种种子,而是切一个细胞直接育苗。光照培养箱可以模拟外界自然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等,使种苗达到一种理想的生长状态。”管口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法义介绍,实验室能够模拟种子全生育周期所需要的环境,这里的小麦一年可以繁育6代。
一个普通小村为何建有自己的育种实验室?背后的原因是管口新村对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深远考虑。
位于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的管口新村曾经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村。近年来,该村做活土地文章,先后成立了春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引村民以土地入股。通过盘活土地、资本,吸引社会人才,创造性地破解了“没人、没钱、没资源”三大难题,通过几年的发展,连片开发的特色种植和一座座蔬菜大棚形成规模,2023年,村集体经济突破80万元,带动村民增收500万元以上。
王法义介绍智慧农业平台。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当地意识到传统种植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于是,管口新村开始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全力搭建数字化农业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农艺融合应用发展。几年发展下来,管口新村的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走进管口新村,一览现代农业的活力:高科技温室大棚内,黄瓜、西红柿、草莓等蔬果,品质上乘,深受欢迎。王法义介绍,在大棚地下30厘米、60厘米、80厘米、一米的位置都有先进检测设备实时监控土壤状况,数据通过大屏实时展示,确保了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依托温室智慧物联系统,不仅种植流程的标准化生产,对种植户的操作也实现规范化,大棚蔬菜的种植质量稳定、品质优良,增加市场售价1.5-2倍。
漕河镇联合铁塔及其他通信公司在种植园附近建设高标准物联网和5G基站等基础设施。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数据的角色变得日益重要。王法义告诉记者,目前,村庄依赖于阿里云来存储数据,但这引发了两大问题:一是数据保密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二是考虑到长期运营的需要,依赖外部云服务的可持续性成疑。因此,王法义和他的团队正考虑建立自己的服务器系统,以确保敏感数据的安全,并为未来农业自动化和标准化打下基础。
“农业标准的制定并非易事。即便是使用相同的种子,不同的种植方式和模式也会导致产量的差异,这增加了制定有效、一致标准的难度。所以说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很有必要。”王法义补充道。
对于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王法义设想,将来即使是农业新手,也能利用智能系统轻松进行种植。利用物联网及传感设备实时掌握生产过程的所有要素情况,并将采集的环境信息、作物生长信息、生产信息等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到物联网平台,利用回传数据对作物进行实时动态分析,构建作物生长模型,形成覆盖“前期预测”“中期控制”“后期处理”的定制化作物种植方案,反向指导现代化农产品的高效生产。为农民的生产种植活动提供指导,精确到播种时间,作物类型,收获时间等,从而提高作物的产出率,也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向雨瑶 通讯员 张树锋 李海波 张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