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莱荣高铁”(青岛莱西市至威海荣成市)的分包商把总包商给举报了,这意味着啥?
熟悉工程建筑行业的朋友闻听此言简直是欲言又止,一方面这样的事情无异于“乌鸦哥掀桌子”.jpg,另一方面会下意识地反问“是不是工程款没谈妥呀”?
这两个反应都是业内人的正常反应,而事情的真相其实比想象的简单的多。“分包掀桌子”的事情在今后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基建狂魔”的美誉背后,到底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是一个关于时间本身的问题,更是建筑行业在经济承压大环境下能否继续“以工代赈”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总包与分包的关系,不再只是单纯的“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
新闻里有一细节,施工方向总包方反映问题的时候表示“打桩深度不够设计标准,至少差了5米”,按照规定,总包方应当想办法解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得加钱”,这个都明白哈。但是总包方咋说的呢?“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蛋”。
规定是规定,潜规则是潜规则。
如果按照过去多年以来的“惯例”,总包方这么说一点问题都没有:施工方就是通过招投标(这个过程大家应该也清楚,核心离不开“关系”二字)被确认为工程的具体实施单位,说白了就是总包找来干活儿的,你干不了,有的是人能干,为了钱嘛,“豁得出去”的包工头儿遍地都是。
所以分包单位对于总包单位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你让我咋干我就咋干,反正出了事儿我往你身上推。
现在不一样啦,出了事儿我推不掉,这不只是钱的事儿。今天因为施工质量偷工减料省下来的一千万,将来出了事儿(不符合设计标准,那么地基沉降是一定会发生的),我作为施工方要付出的可不只是这一千万,再说了,这一千万也是你总包方省下来的,又没到我施工方的口袋里……
那施工方当然不干啦,不干也不能滚,因为已经参与进来了,滚不了啦。
第二,基建狂魔的美誉,迎来时间与制度上的考验。
我国建筑行业的使用年限是几年?每个项目按照用途、建筑参数等不同要素都有明确的年头儿,老百姓理解起来也不复杂,比如居民楼、商品房的设计使用年限是多少年呀?50年。哎呀奇了怪了,房产证的产权年限是70年呀,对对对是是是,但商品房的设计使用年限就是50年。
为啥会出现这样明显的“错位”?因为时候未到。改开才四十来年,我们熟悉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好日子也就过去二十年。
时间的考验,从现在开始慢慢地向我们走来啦,基建狂魔的美誉,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除了时间,还有制度上的考验,两个层面:
第一,施工质量终身负责制。
就像此事中的分包商对媒体表示的那样“以后出了事儿,我们要负责的。”这个制度并不是新的,但最近开始好像执行的更严了,在官场上是“倒查20年”,也就是说,某位领导20年前牵头负责的项目,如果现在查出来有问题,那甭管您退没退休,还是您的事儿。
这个执行力度,很多人都在肝儿颤。所以也不是简单的“工程款没谈妥”,而是终身责任制的威慑力出来了。
第二,支持与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这件事里,中建八局是国企。分包商是河南三捷公司,是一家民企。听明白了吧?在以往,民企给国企干活,当然没啥话语权。但是近来高层文件明确要鼓励支持民企发展,所以,这不就支棱起来了吗?
就事论事,人家确实没做错,有问题必须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让人当背锅侠,那谁也不愿当大冤种了。
第三,建筑行业需要回归“人民群众的老传统”。
说到根儿上,建筑行业这个野蛮发展了多少年的行业就如同一个社会发展的缩影:你说各类标准啦、制度啦都很完善,一个工程有总包、分包、监理,从理论上来说,各方都有“制约”,权力都是被关在笼子里哒,可实际上呢?
一切以效率为重,一切以利益为重。
建设的速度要快,参与方赚钱的速度也要快,这是有合理性的,就如同过去几十年普通人的生活路径一样,有钱赚,那么凡事也就不讲那么多规矩和质量了。
现在不一样了,建筑行业要逐渐回归正常,这也是人民群众的老传统,质量要有保障,赚的钱也要明明白白。
但愿以后老百姓居住的房子能回归到以前的老传统:听不见隔壁的窃窃私语、楼上打个喷嚏楼下也不必受惊、“扰民”也不会那么轻易发生、房子给人一种扎实的感觉……
这都是建筑质量的问题,说到本质上又不只是建筑质量的问题,更是社会运行规则的问题。
去年十二月,媒体报道了后续:经过工程建设、联调联试、检测验收和安全评估,目前,各项验收结果表明,莱荣高铁满足350km/h高速铁路运行期间轨道平顺性要求,满足高速列车运行时的安全性、平稳性要求,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