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产和本田正在准备就可能的合并展开谈判,双方还计划将三菱汽车纳入合并方案中。
报道称,合并方案本田和日产先是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来整合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接着把日产旗下的三菱汽车也纳入联合公司。由此形成“本田—日产—三菱”产业联盟,共同推动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
针对这一消息,本田与日产的态度相当暧昧,回应称,报道内容并非基于三家公司所发布的公告。今年3月和8月,日产、本田、三菱汽车在公告中表示将整合各方优势,探讨各种合作可能性,但目前尚未做出决定。如有最新情况,将在合适的时间向利益相关方进行通报。
此外,也有外媒报道,全球代工巨头,鸿海科技集团(富士康)也对日产非常感兴趣,有意收购日产多数股份。
传闻已久,这次终于要成了?
日产和本田合并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有日产和本田将合并的传闻,2020年《金融时报》就报道过日本政府正试图推动和游说日产和本田两大车企合并,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日本汽车行业的未来感到担忧。
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毕竟日产和本田是和丰田并称“日本汽车三杰”的车企,虽然规模比不上丰田,但依然在全球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体量和影响力,不是斯巴鲁、大发这种体量相对较小的车企可以相提并论的。
但现在再传出合并的传闻后,舆论普遍认为可以理解,资本市场也认为这是重大利好。消息传出后,日产创下历史最高24%的涨幅,三菱股价也上涨了20%,只有本田股价下跌3.4%,个中含义确实耐人寻味。
舆论和资本市场作出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日产今年面临巨大经营压力。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据一位接近日产的高级官员曾透露,日产的现金流如今非常紧张,“还有12到14个月的生存期”。与本田的合并,将缓解日产的困局。
而且,推动日产与本田合并,还有另一层的含义,那就是达成日本政府和日产一直心心念念将控制权从外国人手里彻底拿回来的目的。
要知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前几年日本还推动了情节比好莱坞大戏还精彩的《拯救大兵戈恩》的现实大戏上演。而如今已经无限接近这一目标,日产曾经的合作伙伴,也是日产最大股东的雷诺,正在依据去年和日产达成的协议出售28.4%的日产股份。
而有意入主日产的富士康盯上的正是雷诺正在出售的日产股份。在富士康汽车代工业务接连失败后,掌控日产或许是富士康实现造车梦的最后机会。而且,目前主导富士康电动车业务的正是此前日产的高管。
但日本产业界显然不希望日产又落入外国公司掌控之中。有外媒报道,日产已在私底下讨论反收购对策,希望避免被鸿海集团收购。更有消息称,本田汽车相关人士曾对日产发出强烈警告:“如果日产和鸿海合作,我们的合作就会一切归零。”
所以,让本田接手雷诺出售的日产股份,推动两家公司合并,或许是一个能够令有关各方都满意的方案。
至于三菱,日产持有三菱24%的股份,是其最大股东,此前日产和三菱还都是由法国人主导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中的成员。所以,日产、本田合并把三菱捎上,纯粹是捎带手的事。
如果未来三家真的成功合并,那本田-日产-三菱联盟将形成一个年销量800万辆(2023年总销量)的汽车集团,成为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丰田集团(包含斯巴鲁、铃木、大发等)和大众集团(包含大众、奥迪、保时捷等)的第三大汽车集团,将极大地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抱团取暖才是正解
无论日产和本田合并能否成功,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抱团取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因为这几年全球车企似乎并不好过,市场需求不振让投了大笔资金在智驾、电动化上的车企多少有点入不敷出。
根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全球车企净利润排名前10的公司里,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增长,其它8家净利润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跌。长期轮流坐庄全球最大车企的大众和丰田今年都出现了裁员和工厂关门。
汽车归根结底是规模工业,在如今全球市场不断掀起终端价格战,单车利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只有规模上来了才能保证利润,抱团取暖也就成为了合理的选项。2021年FCA和PSA合并成Stellantis,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车企后,就过了几年好日子。
尽管在2023年全球车企销量排名中,日产和本田都位列前10,其中本田排第7位,销量398万辆,日产排在第8位,销量337万辆,但规模对比前5名的车企销量差距达到200万辆以上,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而如果两家能够抱团取暖,加上在东南亚市场有竞争优势的三菱,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减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研发费用,并在与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这将帮助它们与大众、丰田、现代等规模更大的车企竞争。
不过,日产和本田全球最主要的三个市场都是美国、中国和日本本土,市场合作的效应并没有FCA和PSA大,所以到底两家合并能否起到1+1>2的效果仍是未知数。
在日本、美国等成熟的汽车市场,车企们都经过了一轮轮整合,形成了几大巨头为首的车企集团。但面对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巨头也开始不断整合,韩国现代与起亚早已合并,日本即将进入本田-日产-三菱联盟与丰田集团双巨头时代,美国欧洲更是早已完成整合。
反观中国市场,不仅仍处于大中小车企并存、竞争混乱的“战国时代”,而且各家车企的支柱竞争非常激烈,每家都在搞自研的平台、智驾、智舱系统甚至芯片,尽管这也让中国市场极具活力,但长此以往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内耗,浪费大量的资金和研发资源在重复造轮子的事情上。
这样的局面对中国车企发展是否是好事?小体量且散装的中国车企,又能否在全球市场和这些体量越来越庞大的车企竞争呢?或许,整合也同样是未来中国车企提升全球竞争力必由之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