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多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全面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明确规定从今年12月15日起,这一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该消息的发布,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或许还在消化之中,但对于银行业而言,却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围绕个人养老金开户客户的争夺大战已然箭在弦上。
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竞争,我并非因为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有所预见,而是基于两年前的相似经历。
早在2022年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就已在36个试点城市率先落地,上海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也成为了这场变革的前沿阵地。当时,各家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就已经开始各显神通,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揽客手段,从发放现金红包、提供无门槛消费券,到赠送金条让人眼花缭乱。
对于那些在银行系统内有亲戚或朋友的人来说,这种感受无疑更为深刻。他们可能像推销保险一样,四处求人帮忙开户,以完成单位下达的指标,否则连奖金都可能拿不到全额。有些人出于情面考虑,只能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这也使得当时的个人养老金开户热潮中,掺杂了不少“人情户”。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广,相似的场景再次上演,而且竞争态势相比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继续沿用发红包等传统的促销活动外,部分银行还祭出了新的“杀手锏”,让人不禁感叹其为了争夺客户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比如,近期就有包括四大行的储户反映,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难道银行真的已经胆大到了敢未获授权就替储户“做主”的地步吗?
虽然这种情况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确实有不少储户声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个人养老金专户。对此,银行方面的解释是,只有在客户预约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情况下,当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时系统才会自动为客户开户。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储户是否曾经预约过开通该账户。
事实上储户在不经意间预约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比如,一些储户在办理业务时,可能会让工作人员帮忙操作手机银行App。这时,部分工作人员就可能趁机“帮”客户点击了预约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按钮。事后,储户不仅不知道自己已经预约办理了该业务,而且也无法举证是银行工作人员替自己点的。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解释说是储户自己同意点的,从而推卸责任。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储户在不经意间“授权”了预约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结果现在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账户。这种行为虽然可能并非银行主动为之,但确实给储户带来了困扰和不便。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不知情”开户不能算储户真心实意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话,那么银行的另一招则绝对是让储户心甘情愿开户并缴存个人养老金的“杀手锏”。
据媒体报道,为了吸引客户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并缴存资金,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推出了个人养老金专项储蓄产品。这些产品的五年期存款利率高达4%,三年期也有3.5%。
在当前存款利率普遍偏低的大背景下,这样的高利率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要知道,市面上存款利率超过3%的储蓄产品几乎已经绝迹了。
因此,愿意给出如此高的存款利率的城商行完全是看在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面子上。这些高利率存款产品大概率只是针对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客户。
储户在缴纳个人养老金后,资金会被存入一个新开的账户并按照活期利率计息。随后,储户需要选择投资品种,包括定期存款、理财产品、基金等。为了确保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资金不亏损,不少人会选择购买定期存款产品。
当这些产品的利率比常规渠道的定期存款要高很多的时候便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不仅能拉动储户开户还能促使他们积极缴存个人养老金。
为何银行对个人养老金开户展现出如此强烈的热情,甚至不惜采用各种公开或隐蔽的策略来吸引客户开户?这背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锁定长期的潜在收益。
想象一下,那些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人,大多是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群体,其中不乏年轻人,有的可能还不到30岁。
这样的年龄结构意味着一旦他们开设了账户,未来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持续向该账户中注入资金。更重要的是,根据规定,这些资金通常只能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才能提取,这相当于为银行创造了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池。
这笔资金一旦存入,就相当于被“锁定”在了开户行内,数十年的时间内不会流转到其他银行。这样的特性使得即使账户中的存款余额不算特别高,也足以成为银行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
“无利不起早”,这句俗语在描述银行的行为时显得尤为贴切。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参与者,银行每天都在与资金打交道,它们深知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分钱的价值,当面对个人养老金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时,银行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展开竞争,以期在这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