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以色列出动14架战机,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实施大规模空袭行动。以军这次空袭选择胡塞武装的命脉要害下手。红海沿岸的重要港口Ras Issa、Hodeida和Al Salif遭到猛烈轰炸,港口设施损毁严重。萨那市区的能源设施也未能幸免,多个油库和发电厂被炸毁。这些目标的选择显示出以军想要切断胡塞武装的能源和物资供应链。

14架战机从以色列本土起飞,跨越1700公里的距离才抵达打击目标,这远超以往以军的作战半径。为确保战机能够安全往返,以军还不得不在沿途部署加油机。如此大规模远程作战行动的成本相当惊人,仅航油消耗就高达数千万美元。

不过,高昂的军事投入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战果。胡塞武装的防空系统虽然落后,但分散部署在山区的雷达站和防空阵地仍然保存完好。而且由于提前得到情报,大量重要军事目标都被转移到防空洞内。这让以军不得不重新思考战略。

以色列很快意识到,光靠空中打击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在当地时间12月20日,一支3000人的以军地面部队突然出现在萨那市区,直接攻入总统府。这支部队装备精良,配备最新型号的梅卡瓦坦克和装甲车,显然是有备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军地面部队的突然出现,让也门政府和胡塞武装都始料未及。总统府内的警卫部队仓促应战,但在装备和训练上都无法与以军相抗衡。交火持续约2小时后,以军就控制总统府大楼。

就在这时,6000名伊朗特种部队通过军用运输机空降到萨那郊区的空军基地。这支部队携带大量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显然是专门为对付以军准备的。伊朗部队随即对总统府发起猛攻,经过激烈巷战,成功解救出被困的也门总统。

这场持续多日的军事行动,让外界更清晰地看到以色列空袭战术的局限性。虽然以军的精确制导武器成功摧毁胡塞武装的多个军火库和指挥所,但空袭带来的战果远未达到预期。胡塞武装早已将重要军事设施深藏地下,建立复杂的地下工事网络。地形复杂的山区,也为他们提供天然掩护。

每架战机的单次出动费用就高达百万美元,再加上精确制导武器的消耗,行动持续的时间越长,以色列的军费负担就越重。而且远程空袭需要复杂的后勤保障,包括空中加油、电子对抗和预警机支援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

空袭虽然能打击胡塞武装的军事设施,却无法控制地面。被摧毁的设施很快就会被重建,被炸毁的武器装备也会被补充。如果不能彻底控制地面,空袭就只能起到暂时遏制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下,地面军事行动似乎成必然选择。但在也门这样的复杂地形中开展地面作战,风险和难度都相当大。也门境内遍布山地和沙漠,适合游击战,这正是胡塞武装最擅长的作战方式。而且当地部落势力错综复杂,很容易陷入持久的消耗战。

沙特作为也门的近邻,对局势走向有重要影响。但沙特与胡塞武装已经达成停火协议,未必愿意配合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如果没有周边国家的支持,以军将面临补给线过长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以色列开始重新思考其在也门的军事战略。过去以军一直把重点放在本土防御和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上,很少在远离本土的地区发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这次行动表明,以色列正在寻求扩大其军事影响范围。

以色列可能会采取建立前进基地的方式来解决远程打击的问题。索科特拉群岛就是一个理想选择,该群岛位于亚丁湾入口处,控制着从红海到印度洋的重要航道。如果能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将大大提升以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但这种长期驻军方案面临不少障碍。首先是国际社会的态度,毕竟在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是敏感问题。其次是周边国家的反应,特别是伊朗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对抗措施。此外,长期驻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对以色列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建立空军和海军联合基地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这样既能保持对胡塞武装的军事威慑,又能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地面战争。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案,都需要在军事需求和外交平衡之间找到妥协点。

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冲突,不仅让也门局势更加动荡,也让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微妙。各方势力都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一些不为人知的较量可能正在幕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