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维珊
- 2000年,随着一声巨响,山西榆次一座地标性建筑被炸,与此同时,主要街道也被“开肠破肚”,到处杂乱不堪,居民怨声载道。
而主导这一切的,正是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耿彦波。
这不是他第一次大刀阔斧拆建,也不是最后一次,他走到哪儿,哪儿就会掀起一轮迅猛的“拆建风暴”。
有人质疑他,拆旧造新,大搞政绩;有人举报他,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但多年后,在他离任时,却有数万市民走上街头,拉着横幅,哭喊着恳求他留下。
他是人们口中的“耿疯子”,更是人们心中的“耿菩萨”,他给山西百姓到底带来了什么?
“我对升官发财不感兴趣,我只想为百姓做点实事。”说这句话的人正是耿彦波。
1958年,耿彦波出生在山西一个普通农家,祖辈当过最大的官只是村支书,但这并未阻碍他的发展。
18岁开始从基层干起,辗转山西多个地区,从小小的县干事一路干到晋中地委副主任,到1995年更直接空降到灵石县,成为最年轻的县长。
当时的灵石县素有“煤城”之称,辖区内含煤面积占国土总面积71.3%,且境内大多是山地,有丰富的铁、硫铁、铜等矿产资源。
按照靠山吃山的思路,大力发展煤业、矿业,一定能带动整个县的经济发展,耿彦波也能顺理成章取得可圈可点的政绩。
可是,耿彦波一上任,并没有去煤厂、矿区调研,反而一次又一次走进破旧的“王家大院”。
说起这“王家大院”,不说在山西,放眼整个中国都可能找不到第二个相同规模的建筑群。
它占地4万多平方米,是清代一姓王望族,斥巨资兴建的大型民间建筑群,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十分具有稀缺性。
但因建国后院子分给了百姓,人们只简单打扫,不懂得修缮维护,经过多年风雨的洗刷早就破败不堪,似乎到了非拆不可的地步。
可耿彦波调研后,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仅不拆,还要斥资5000万进行修缮。
要知道,当时灵石县一年财政收入才一个亿,花这么多钱去修个破院子?
消息传开后,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不可置信,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和辱骂声。
地方其他官员不理解,认为拆建修缮劳民钱财,不可取。
百姓不认可,把耿彦波当成来捞钱的贪官,举报他的信寄到了晋中地委、省委,甚至国务院。
旧城改造势必会触及某些人的利益,有人把子弹寄到了他家,警告他再不住手就要了他的命。
可耿彦波却说:骂名我背,责任我担,先做事。
于是,修缮工作带着巨大的阻力全面展开了。
耿彦波每天奔波在繁忙的工作中,有时候好几天都回不了家,短短几个月瘦了十几斤,没有人能撼动他的决心和执行力。
三年后,“王家大院”终于恢复了原貌,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故宫”终于重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231座院落,错落有致,各具特色,无声地诉说往日的辉煌。
可是,还未等到下一步计划实施,一纸调令,将耿彦波调到了榆次。
当时,耿彦波留给灵石县的,除了看似毫无用处的“王家大院”,还有因常年修缮,四处筹集的不少外债。
临行前,怨恨他的人送花圈鸣鞭炮为他送行,耿彦波却一笑了之,风尘仆仆奔赴下一个战场。
谁也没有想到,“王家大院”开放后,立刻引起了海内外游客的关注,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到1999年,“王家大院”一举成为“省级文明景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光门票收入就已超过3000万。
此时,百姓才明白耿彦波的良苦用心。
如果发展煤业,有短暂的收入,但会让百姓的生存环境将越来越差,而从长远看,“王家大院”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才是百姓致富的源泉。
耿彦波的超前意识,让灵石县百姓吃到了旅游业的红利,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理解耿彦波,反而送他外号“耿疯子”。
2000年,耿彦波到榆次后,风言风语也刮到了榆次。
百姓中流传,“祸害完灵石县的耿疯子又杀到榆次来搞政绩了!”
果然,这句话很快就被“应验”了。
耿彦波一上任,第一个举措就是炸掉了地标性建筑“凌云大厦”,还决定斥资8000万修缮城区道路。
他说,要想富,先修路。
当时的榆次经济低迷,“凌云大厦”是屈指可数称得上地标的建筑物,如果炸掉,不仅政府门面没了,百姓心里也难以接受。
可是,如果不改革,榆次很难突破僵局。
通过多次考察,耿彦波发现,榆次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如果进行合理规划,将会成为“旅游业”的一座金山。
他觉得,不仅要改,还要改得彻底。
按照这个思路,顶着巨大压力,耿彦波掀起新的一轮“拆建风暴”,随着计划推进,榆次的街道变得面目全非。
到处是正在施工的工地,爆破拆除后的废墟,没有一条马路被挖开,百姓出行困难,整个古城满目疮痍。
和当时的灵石县一样,百姓们怨声载道,铺天盖地的谩骂声随之而来。
耿彦波说:想要所有人满意不太可能,我当官这么多年,自然知道什么事儿好做,什么事儿不好做,但也清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他依然我行我素,每天天不亮就出现在了工地,天黑了才回到办公室开会总结,遇到投机倒把的工程商,直接开怼;遇到提意见的普通工人,他以礼1x.baofengke.cn相待。
人们看到的除了雷厉风行的他,还有他脚上常年蒙灰的皮鞋。
三年后,耿彦波的举措再一次被验证是极其正确的。
榆次经过改造旧貌换新颜,道路宽敞,城市干净,原汁原味的古城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百姓就业渠道增加,生活质量大步提升。
这一回,榆次人民享受到了耿彦波雷霆手段后带来的福利,风评开始逆转,他成了百姓心中的“活菩萨”。
只是耿彦波又要马不停蹄奔赴下一站了,因为更大的难题还在后头等他。
2008年,耿彦波被任命为大同市市长,一上任就提出“一轴双城”的思路,以御河为界,东则打造新市区,西着力修复古城。
这项工程是耗资500亿、动迁十几万人口的大工程,不说资金筹集是个大难题,单单人员安置工作,稍有不妥必将声誉尽毁。
可耿彦波却选择迎难而上,做决策、审工期、把进度,他把所有时间给了工作,几次晕倒在工地上。
但也在短短五年,凭一己之力,让大同旧貌换新颜。
大同从低级产业城市改造成全国文化古城;百姓的生活环境从脏乱差的城中村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大都市,这一切都离不开耿彦波的决策。
离任大同时,数万市民自发为他送行,甚至跪着求他留下来,试问,中国有几人能做到?
耿彦波唯一的理想,就是为百姓做事,他不怕惹来非议,更不怕受人恐吓,他只想有生之年做个受之无愧的父母官。
在灵石县是,在榆次是,在大同是,在之后的太原更是。
去到一座城,改造一座城,不为功名,只为百姓安居乐业,耿彦波不仅是明星市长,更是百姓心中的“活菩萨”。
这样的好官,人民之幸,国家之幸!
- END -背负骂名,中国市长耿彦波,以一己之力让城市改头换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