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媒体上关于机动车“OBD检测”、“3次OBD检测不合格就强制报废”、“国家用车检限制燃油车”等宣传甚嚣尘上,加上不明群众添油加醋,俨然演变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舆论。政府主管部门官方多次辟谣,强化技术解释与舆论引导。
根据热搜榜截图可知,“史上最严车检”、“增加OBD检测”等均为假消息。在我国有关车辆OBD检测2019年就已实行。2024年9月强势开展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舆论形成、传播发酵。
这场针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专项整治行动起源于高层领导的指示批示,早在2024年7月份,生态环境部双首长、分管机动车排放副部长均到地方专项检查督导柴油货车污染防治、车检机构规范化合规化发展,似乎已露出整治机动车排放的端倪。
2024年9月份,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召开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工作会议。整治专项行动重视程度之高,各部门协同作战之密较为罕见。
在此新形势和背景下,作为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和柴油货车用车大户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内容?
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内卷式”恶性竞争倒逼造假
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是指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具备检验检测资质,开展机动车注册登记排放检验及排放定期检验工作,并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报告的机构。
据2024年9月20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在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上通报,发现相当比例的检验机构弄虚作假明目张胆、普遍为之、失管漏查、无法无天。检查的1821家检验机构近五成存在人为干扰采样过程、擅自放宽检验方法、使用作弊软硬件等弄虚作假问题。83家M站超过40%存在未实际维修、伪造维修项目等弄虚作假问题。10家维修点违规销售作弊器、刷写重型车OBD。
当前,机动车排放检测市场竞争混乱。检验机构数量多,因“吃不饱”而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导致守法企业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最终形成“劣币驱除良币”。同时,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检验机构作弊手段和装置成本极低,操作简便,对于车辆来说虚假检测查处难度高、处罚金额低、违法收益大。
I/M制度设计完美但存在执行不力
I/M制度是指依法对在用汽车排放进行定期检验、监督抽测和维护修理,使汽车排放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管理制度。通俗地讲就是对超标排放的汽车实施强制维修,保持在用汽车生命周期内自身排放控制能力,使其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染防治制度。“I”是英文“inspection”的缩写,指车辆排放达标检验;“M”是英文“maintenance”的缩写,指车辆的维修维护。
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交通运输部门是I/M制度实施监管的责任主体,汽车排放检验机构和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是I/M制度运行的责任主体。
生态环境部通报显示,M站即维修机构也存在虚假维修、协助车主进行环保非法改装、刷写OBD等问题。因此,此次专项整治也剑指全面排查M站,要求交通运输部门要督促相关机构严格落实规范要求。这次专项整治主要针对机动车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延伸至中重型货车。
依规依法经营是必须守牢的底线红线
据汽车总站网对各省厅官网及相关公开新闻报道统计,自专项监督检查启动以来,查处机构120余家、公布违法典型案例290项,对出具假报告、使用OBD作弊器等“零容忍”。
生态环境部定期通报典型案例,纳入考核督察。据称,这次专项整治成效将纳入今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此外,移动源减排、机动车检验机构整治等内容还要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可见力度之大,已形成强烈监管和震慑。
此外,生态环境部提升科技执法水平,利用机动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交通运输部门的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用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问题线索。通过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智能监控设备,调阅监控视频识别异常情况、固定问题证据、追溯查处违法行为。
同时将强化通过遥感监测(含黑烟抓拍)、路检路查、入户检查、远程监控等手段,针对重型柴油货车在用符合性监管与执法。
作为检测机构和柴油货车用车大户一定要认识到造假或不合规使用的代价,避免顶风作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