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好电影实在太多了,但总得有一部作为第一名。

  • 作为新老影迷冲突的绥靖,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调和,《肖申克的救赎》已在IMDb和豆瓣Top 250上雄踞榜首16年之久。

直到Letterboxd横空出世,在这个新晋电影评分网站上,《肖申克的救赎》竟然一次也未登顶,仅屈居第八名。

可能有人斥责区区“野榜”不值一提,也有人感叹电影经典时代的末日将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Letterboxd并非毫无来头。

自2011年创立以来,Letterboxd便以小众影迷文化社区自居。2020年疫情爆发后,其用户数从200万飙升至1200万。凭借着丰富的社交玩法,其用户活跃度现如今已远远高于IMDb。

以今年上映的全年龄向电影《沙丘2》为例,IMDb上评分数量为51.1万,评论数为2500条,而Letterboxd动员到了超过200万人打分,评论数则达到了惊人的65.2万条。

从用户年龄结构来看,Letterboxd有一半用户年龄都不到35岁,四分之一的用户都来自Z世代。

毫无疑问,Letterboxd俨然已是目前欧美文化圈最活跃、最年轻的电影评分平台,由此评选出的电影Top 250自然是代表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某种程度上说,《肖申克的救赎》在年轻人中算是走下了神坛。

既然如此,旧神退却,新神又在何处?

自2013年Letterboxd开始统计评分前250名以来,总共有6部电影轮流登顶坐庄,分别是《教父》《自己去看》《寄生虫》《瞬息全宇宙》《蜘蛛侠:纵横宇宙》《切腹》。

这个名单是相当值得玩味的。除开《教父》不谈,苏联老片、日本老片、韩语电影、华裔科幻喜剧、动画片,这些完全有别于主流的类型,首次在大范围内得到大众影迷文化圈的高度认可,是在IMDb榜单上难以想象的景象。

要知道IMDb Top 250可是出了名的唯爱英语电影,但在Letterboxd Top 250里,却有超过一半都是非英语的原创剧本电影,至少有50部都以边缘群体为主角。

个中缘由不难解释,Z世代成长于一个电影资源极为丰富的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年代的电影 作品都可以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唾手可得,使他们迅速认识到在奥斯卡颁奖礼之外,在动作视效院线片之外,电影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对于更多样、更包容、更个性的文化表达的需求也就随之提高。

换句话说,Z世代的观众可能比过去的观众更早开始扮演起迷影的角色,一个主流的白人的男性的全英文对白的故事,哪里比得上小众外语片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呢?

另一方面来说,或许正是由于信息爆炸,制造了Z世代对电影价值取向的分野。《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英雄,在最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也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创造意义,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但是如《寄生虫》《瞬息全宇宙》等后起之秀都不约而同关注起了虚无主义,《寄生虫》是面对社会阶级差异的悲观宿命论,尽管《瞬息全宇宙》有一个更为昂扬的结局,但也落脚到了存在主义的局限性,当面对世界无意义的荒谬时,人需要通过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外界的情感联系来重新获得价值感。

Z世代过早被信息爆炸催熟,过早体验到世界的多重可能性,虚无成为最如影随形的情绪,而安迪如同圣徒一般的能力则显得遥不可及,显然是无法作为最恰如其分的精神补剂。所以,《肖申克的救赎》在Letterboxd的“失宠”并不算太意外。

电影评分网站就好比一座“全景式监狱”,用户彼此之间会参与式监督,已有的影片分数则成为一种隐性的参照系。

为显示自己的审美趣味“正常”,大家总是偏向打出一个安全分。这使影片评分和电影榜单总是带有某种保守主义色彩,也正因如此,电1a.halezi.com影榜单一旦确立不易改变,甚至还会辐射至全世界的电影网站,豆瓣电影Top 250正是深受IMDb影响的副产品。

但当一切推倒重来,由新一代用户“盲选”做出的全新价值判断,是对当下文化审美趣味的校准。

但此文并非是想得出《肖申克的救赎》在当下已经“德不配位”的结论。

《肖申克的救赎》显然是一部公认的好电影,并且随着电影市场和观众群体的不断分化,它会是最后一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上到中年人的驾驶室、下到中学生的教室都能达成广泛共识的经典电影。

只是现如今各种小众电影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这使得“经典”不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审美标准,而是更加多元化。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更关注那些能够反映他们当下生活体验的电影,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

《寄生虫》

也正因如此,在Letterboxd上流行的趋势是分享自己的最爱电影Top 4,鼓励用户制作主题性的片单,比如“Sigma,但女人”,比如“好电影,必须90分钟以下”,比如“电影随机转盘”。

比起评选出更权威的电影第一,如今的年轻电影爱好者或许更热衷于用电影来制作自己的文化名片,将电影转变为一件更私人化的事情。

至于电影经不经典,这真的重要吗?

《肖申克的救赎》三十周年完整专题

请见《环球银幕》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