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岁末年初的节点上,考研这场 “大战” 总是备受瞩目。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的开启,再次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此。
而今年,一个显著的变化引发广泛探讨:考研热降温了,教育部数据显示报名人数相较前两年大幅减少。
这一现象,于普通家庭而言,实则暗藏诸多利好。
回首过往十余年,考研人数一路高歌猛进,从 2015 年起持续攀升,2022 年突破 400 万大关,2023 年更是创下 474 万的历史峰值。
那时,考研仿佛是一场全民参与的 “军备竞赛”,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
但近两年,形势急转直下,2024 年回落至 438 万,2025 年进一步降至 388 万,回归到与 2021 年相近的水平。
尽管竞争激烈程度不减,诸多专业国家线依然走高,可报考人数的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年,读研的经济成本不断攀升。随着专硕招生规模渐成主流,按教育部规划 2025 年将占硕士招生总规模三分之二左右,问题也接踵而至。
部分院校专硕学费接连上涨,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愈发吃紧。而且,不少高校不再为专硕学生提供宿舍,学生只能在校外租房,房租水电等开支成为家庭新的重担。
再算上学习资料费、考试报名费等杂项,一个孩子考研读研下来,少则数万,多则十几万甚至更多,这对普通工薪家庭、农村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款。
如今考研人数减少,意味着有更多家庭能从这份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暂时解脱,不必再为了孩子考研砸锅卖铁、节衣缩食。
再者,考研热降温促使普通家庭的孩子更能正视就业。
过去,考研热潮裹挟下,许多学生盲目跟风,将考研视为毕业后的唯一 “正途”,甚至不管自身是否适合学术研究,只为了一纸学历,一头扎进书海备考数年。
但现实是,近年来就业市场悄然生变,“学历倒挂” 现象频现,2024 届硕博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差异并不显著,甚至前者就业率更低。
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愈发多元,实习经历、社会实践以及专业与岗位的契合度成为关键考量,名校光环与高学历的权重反而有所下降。
普通家庭的孩子,在看清这一形势后,不再把宝全押在考研上,而是提前规划职业道路,或通过实习积累经验,或参加技能培训提升本领,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抢占先机,这无疑为家庭减轻了 “孩子毕业即失业” 的隐忧。
从个人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层面看,考研降温也给普通家庭孩子带来新契机。当考研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必选项,孩子们有了更多元的选择。
考公考编持续升温,尤其近年来国考对应届生招录比例稳定在七成左右,为渴望稳定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保障,普通家庭也盼着孩子能早日端上 “铁饭碗”,经济独立。
同时,这几年,慢就业、自由职业成为新潮流,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应届生选择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逐年上升。一些孩子凭借自身特长与兴趣,投身自媒体、文创、电商等领域,也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考研热确实该降温了。
人生很长,要学习和追求的事物有很多,不止是学历;人生又很短,不能总把时间浪费在象牙塔中,广袤世界大有可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