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率南京市代表团来扬州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深入了解扬州市促进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协调发展有关工作。近年来,扬州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积极推进古城保护与更新,彰显城市特色,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留住历史,古城街区改造更新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国内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和其他23座城市入选其中。40年来,扬州坚守对古城风貌的尊重和保护,以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城市更新,走出了一条“小尺度、绣花功、本土化、渐进式”的更新路径。
作为扬州明代旧城内唯一的历史街区,广陵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最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至今还保留着1000余户老居民。从空中俯瞰,仁丰里主干道如同鱼脊,街巷体系形如鱼骨,从鱼脊两侧衍生出众多支巷,在历史长河中便形成规整严谨的格局,延续至今。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这里面临着居住条件较差、房屋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2014年起,扬州对仁丰里实施了改造和提升。“我们坚持‘微更新’的理念,推动主要道路修缮、房屋修缮、电线下地、消防提升和景观提升等,以改善仁丰里的居住环境。”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宣传委员表示,通过对“点”的保护,修旧如旧,不破坏居住生态,保存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同时提高老城区的居住条件,留住老居民,延续老城小巷的生活氛围。
图源:中国建设报微信公众号
“我是2020年来到这里的,这里环境很安静,文化氛围好,能让我安心创作。”青年艺术家小李一边制作陶瓷,一边感慨,“这两年的变化很大,以前没有几家商户,现在商户和游客都慢慢变多了。”
仁丰里10年来的改造,让百姓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一砖一瓦,都在诉说人民与城市的共鸣。古巷肌理、历史建筑、本土风情……在这里相生相融,续写老扬州原汁原味的新故事。
文旅融合,打造宜居宜游扬州名片
扬州在古城更新中以古城为核心一体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一头连着扬州明清古城的文化风韵,一头系着“食住行游购娱”兼备的都市风光,始终坚持打造宜居宜游宜创的文化名城。
皮市街的改造是对扬州宜游宜创名片的很好宣传。原来皮市街就是普通的老街,现在越来越多的文艺小店落户皮市街。在保留青砖小瓦的明清风貌基础上,皮市街进行了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和“巨幅文化墙”、风动长廊等特色打卡点打造,成为扬州古城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之一。自2021年,以“以梦为马”为主题、以“嗨!皮市集”为名的文创市集吸引超200万游客参与,皮市街聚力打造“以梦为马”文化IP品牌,逐渐实现由“网红打卡点”向“长红街区”的实力转型,吸引着越来越时尚的新业态不断加入。
图源:扬州日报
苏唱街作为"仁丰里-广陵路-皮市街-东关街"文化体验环上重要支线,正在进行改造工作。《扬州画舫录》曾有记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苏唱街”是明清时期苏昆艺人在扬寓居的地方,东连丁家湾,西接渡江路,宽约3米,长200多米。在本次改造中,将凸显其戏曲元素,遵循“折叠街巷”“立体社区”的理念,在保护延续文化记忆和建筑肌理的同时,为其赋予各类新功能,建成聚集特色观演、展览、商业空间为一体的城市“剧场”。苏唱街1号完成改造更新后,向东南连接小盘谷、何园等重要文化旅游景点,形成广陵路-苏唱街街区步行小环线。
活态传承,创新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近年来,扬州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市区建成文博场所百余处,推动“沉睡资源”变身“活力资本”,让历史文化名城永葆活力。
图源:广陵发布微信公众号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外的唐宋城东门遗址是扬州发展的见证。历史上,这种双重防御、功能完备的城防设施是冷兵器时代城市军事防御的典范,如今已辟为遗址公园面向社会开放。当人们步入其中,能在脚下亲眼看到“自唐代到元代,叠压式的文化遗存,一代一代保留至今”。
“扬州把重要的考古发现通过遗址形式展示出来,实际上就是一种保护,告诉本地市民和游客,扬州的历史、运河的文化是非常辉煌的。”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文物局副局长表示。
除了唐宋城东门遗址,还有位于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冬荣园,历史上曾是盐商住宅。如今,这里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冬荣园,人们可以欣赏扬州评话、昆曲等非遗表演,游客朋友很喜欢,文保单位也实现了自身价值,与非遗融合。这是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和大众休闲的多赢。
未来,扬州将在推进文保单位修缮保护的同时,继续探索古建筑场所的活化利用,让市民游客了解文物古迹的历史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助力文化在传承中得到更新,让文物和文化都活起来。
文/崔欣
资料来源:扬州日报、广陵发布微信公众号、扬州发布、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