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静被授予中将军衔,有的人说了怪话,中将可是副大军区职,他苏静既没领过兵又没打过仗,凭什么一下子就给了个中将。这时,旁边有人提示:林总(林彪)说过,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别人的话可以不信,林彪何许人也?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军事统帅——林彪说过的话,在当时军人的眼里,那就是标准答案。

众所周知,林彪性格内向、不苟言笑,虽然寡言少语,但自负甚高,让他能瞧得起的人还真不多,既然能毫不吝啬地说出“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这是何等的褒奖。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叫苏静的“牛人”,到底干了哪些“牛事”,让林总这样欣赏呢?其实,欣赏苏静的人,可不止林总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中将苏静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苏静:“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聂帅的这句话中强调的是: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那他为什么单单只强调过“草地”呢?我们大家都知道,红军长征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翻过雪山,走过荒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下面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6月12日)翻雪山——(1935年8月21日)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长征结束),从路线图中可以看出,红军过“草地”,已经是长征是接近尾声了。

那么,我们再看一看苏静这段时间的履历:

1、1932年参加红军,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称他是 “文化人”( 1930 年,苏静考入漳州第二师范学校,受过高等教育,在红军里属于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并根据他本人的意愿安排其到红一军团司令部通信科当参谋。

2、1934年5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调到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当科员,不久又调到军团侦察科任参谋,其职责是负责绘制军团的行军路线图和誊稿、刻蜡版、油印等工作。

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之。苏静所在的红一军团一度成为全军的开路先锋,而苏静则是先锋中的先锋。由于侦察参谋的职务所在,苏静在长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整个军团探路。

综上,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红军过“草地”以前,苏静所起的作用不大。答案显然不能这么简单,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简单的文字后面,往往“隐藏”着大量的信息。一个人的能力高低,是由他掌握的知识和天生具有的智慧所决定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怎么可能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有如此大的起伏呢?那么,聂帅简单的一句话:“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到底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呢?我们不妨大胆地推测和分析一下:

1、1934年10月,由于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还是由于指挥失误,红军从出发时的 8.6万余人,到渡过湘江后锐减至3万余人,可以说损失惨重。那么,打前站侦查的苏静这个时候干嘛去了?他的情报不准确吗?当然不是,红一军团分配给他的任务是探路、侦察。历史证明,苏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当时,他只是个小小的侦察参谋(连、排级干部),只有汇报的权力。关键是,他不是“决策者”,至于“决策者”们是否采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于博古、王明、李德这些军事外行,却掌握着红军命运的人来说,他们连毛泽东的建议都听不进去,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侦察参谋。他们不会重视,更不会采纳他的意见(缺乏基本的军事常识)。因此,导致军事上节节失利。

2,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35年 8 月 19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沙窝会议上确定,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时间是那么的“巧合”,8 月 19 日,确定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8月21日红军过草地。那么,聂帅提到的“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在时间上就吻合了。还有一个细节,苏静每一次侦察回来,必须立即分析汇总,并连夜把地形地貌、道路桥梁绘制成行军路线图。第二天天没亮,便要交给毛泽东并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长此以往,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幸存的几张如今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些珍贵的路线图,既说明了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打胜仗,跟重视军事情报有很大关系;又说明了苏静在长征路上为红军获取前方敌情、路况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3、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进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在草地行军十分艰难,高原缺氧,天气多变,风雨雪交加。泥泞,寒冷,饥饿,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根据战史资料统计,红一方面军1935年6月过草地之前统计共有近2万人,过草地之后剩下1.3余人(其中在左路军的五军三十二军5000人,中央纵队和一、三军8000余人),损失约6207人。这还是在没有发生战斗,而且前面还有苏静带人探路、做标记的情况下。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苏静提前带人探路、做标记,那死伤的人数不敢想象。因此,当时作为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才会说出:“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后来,有人统计过,红军长征,别人走了2万5千里,苏静出去侦察、探路,然后回来汇报、画图,再出发前行,总共3个来回,他的长征路走了7.5万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荣臻

小插曲:老马识途

红军到达陕北后,力图向北发展。一次,林彪、左权带着苏静到瓦窑堡四周进行实地勘察,不料误入沙漠,迷失方向。眼看夜幕将至,大家心急如焚,而苏静却胸有成竹。左权对苏静说:“大家都说你点子多,就快想想办法吧。”苏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不慌不忙地下了马,放开缰绳。原来,苏静所用的正是“老马识途”的典故,而老马很快就带着大家踏上归途。林彪骑在马上对左权说:“参谋长,你我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咱俩咋就没想到呢?丢人!”当然,这是林彪的玩笑话。从此,苏静入了林彪的法眼,成为林彪手下的小诸葛,进一步得到林彪的赏识。抗战爆发后,红一军团改编成115师,许多将领都要降一、两级以上使用,苏静却不降反升,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

林彪: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苏静没带过兵,更没有主持过大的战斗、战役。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军事将领的“缺陷”。将军吗!那一定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甚至是拿命换来的。如此说来,那苏静不就没有机会了吗?可事实恰好相反,胡适先生曾经说过:“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随即为争夺东北展开了激烈的较量。11月中旬,35岁的苏静跟随罗荣桓到达沈阳,在刚刚组建的东北人民自治军中担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随即,跟着林彪带领的“前总”(前线总指挥部的简称)和电台分乘两辆敞篷车来到锦州前线。在锦州附近的江家屯,临时雇佣的司机逃跑了,苏静第一次真正感受东北和“关里” 的群众基础差距。

按黄克诚 11 月 26 日致毛泽东电报的说法,他们面临的局面是 “七无”—— — 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药、无衣服鞋袜,有些主力部队还缺枪少弹。原以为东北什么都有,出发时按上级要求枪弹尽量留在老根据地,但到东北后发现,仓库里的新枪都被新发展的部队拿走了,这样的情况怎么打大仗呢?

苏静回忆: 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 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而杜聿明连林彪和江拥辉通的一次电话内容都搞到了。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群众基础,没有情报信息来源,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最让林彪头疼的正是没有情报信息来源。不了解对手的情况,部队如何打仗?这不是扯淡吗?林彪本来就是个不爱说话的人,这一下,林彪更沉默寡言了。披着一件军大衣,在屋子里面来回度着方步,而且口里面还喃喃自语着。

苏静从20几岁就跟着林彪,10几年下来,林彪的脾气秉性他是了解的。按理说,苏静和林彪属于同龄人,林彪只比苏静大3岁而已,但林彪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其指挥能力和艺术,苏静是打心眼里佩服的。苏静明白,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没有情报,就好像技艺高超的厨师,没有食材,你怎么能做出美食呢?作为干侦察出身的情报处长,这时候就应该给首长弄点“新鲜食材”,以解首长的燃眉之急。

苏静做了了2件事:

1、 迅速组织 100 多侦查员,分成若干小组,化装成各色人等外出打探、搜集收集敌情。

2、 利用电台搜集敌军电台的呼叫讯号,组织相关人员破译军情电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6年2月11日,89师226团和265团1营及师属山炮连、运输连孤军深入至秀水河边,远离其主力达3天以上路程。这一情况当即被情报处监听的电台直接抄下,并破译了电报。细心苏静结合侦查员的现场情报,经汇总、核实无误后,及时把这一情况上报林彪。林彪当机立断,就近调集了7个团的兵力将其一举歼灭。这是我军进入东北后,对国民党军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此后,4月15日,情报处又以准确的情报保障了大洼战斗的胜利,歼敌87师4400余人。几次成功的情报保障下来,林彪高兴地对秘书季宗权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不久,林彪任命苏静为“四野”副参谋长,协助参谋长刘亚楼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静

毛主席:此人敢讲真话,人品可贵

1952年,苏静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在任总参军务部部长期间,为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文革”期间调到铁道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做领导工作。

据苏静的儿子苏晓林回忆:在北京期间,我家离林彪的住处只隔一条街,步行最多只十几分钟就到了,可是解放后,父亲只去过林彪家两次。第一次是在编写《毛泽东选集》四卷文章中有关东北战场的注释时,罗荣桓让父亲找林彪征求意见;第二次是林彪召集参加军管的干部了解军管情况,去之前,父亲先请示了周总理,回来后对谁也不宣传。我曾问过父亲:“你过去跟林彪那么熟,为什么不经常去林彪家串串门呢?”父亲说:“没有直接工作关系,首长过去受伤身体很不好,不便去打搅。”

苏静,名如其人,喜静不喜动。工作时总是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生活中却沉默寡言、喜欢清静,这一点倒和林彪有点相似。他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是——随缘,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苏静是做不来的。多去首长家走动走动,可以增加彼此的“感情”,以苏静的智慧,这个浅显的道理怎会不明白,只是他不愿意去做罢了。

他是真心尊敬林彪,这不仅仅是林彪对他有知遇之恩,更多的是佩服林彪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华。

“九一三事件”后,苏静成为理所当然的审查对象。组织上找苏静问话:“你就去过林彪家两次?你夫人和子女就没有去过林彪家?”苏静回答道:“据我所知,他们都没去过。”后来经查证,情况完全属实。

但是为了整倒苏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罗列了苏静的一大堆材料送到毛泽东那里。苏静自认为心底无私天地宽,一向寡言少语的他反而在批斗的大会上索性高声喊道:“我与林彪的关系最密切!”此言一出,全场皆惊。苏静的妻子埋怨他:“你就是个老实人,这时候还敢讲真话!” 也有好心人为苏静捏了一把汗,苏静不以为然。他心里清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人以为抓住苏静的把柄,赶紧向毛主席汇报,主席听后,沉思良久,缓缓地说道:“此人敢讲真话,人品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李先念则感叹地说:“过去我们对苏静同志也不了解,只知道他给林彪当过副参谋长,现在一查倒成了好事,我们反而对苏静同志了解得更清楚了。”

1973年,韩先楚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他指名要苏静和他搭档,出任军区政委。苏静也很想回到部队,但周恩来坚决不放。韩两次打电话向周恩来要人,周恩来说,谁都可以调,就是苏静不能调。李先念也多次挽留苏静。直到1978年,苏静才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军队,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以大军区正职的待遇离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静将军(中)

1997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010年,在纪念苏静将军诞辰 100周年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称赞苏静将军:“功勋卓著多谋善断的苏静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正告UC大鱼号的抄袭者们,树有皮,人有脸,抄袭行为有风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