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李海英(左)与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向大家介绍“四普”新发现的摩崖造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普”工作队队长张学斌在直播间介绍摩崖造像构造。

12月20日,由山西省文物局、山西晚报联合推出“四普”宣传直播活动走进吕梁市交城县天宁镇。寒风朔朔,直播团队的成员们带领网友们近距离探究铜炉寺唐代摩崖造像,共同了解山西“四普”新发现,感受一线“四普”工作。铜炉寺摩崖造像被发现后,首次通过本报直播间亮相,得到广大网友的推崇和喜爱,“四普”直播的意义也在不断提升。

不惧严寒

文物普查工作者在一线“探宝”

直播当天,交城县气温零下13摄氏度,迎来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对于“四普”队员来说,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去普查一线。直播开始,吕梁市“四普”包市专家,来自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国家文物局入库专家李海英就专门讲到了这个现象,“庄稼收了,草木枯萎,冬天的气候条件虽然十分恶劣,但却适合开展大遗址工作调研,这就是‘四普’工作者的常态。”

铜炉寺地处两个山坳之间,大风顺着山涧凶猛地吹着,人们站在那里,风刮在脸上生疼。李海英介绍,交城地形特殊,80%的面积以山川为主,“四普”工作人员需要在大雪封山前竭尽全力将资料采集完,以便更好地将文物保护起来。

在主播、山西晚报记者孙轶琼的指引下,网友们看到了正在躬身工作的“四普”人员,寒风肆虐中,枯树叶四处飘散,而普查队员们却毫不动摇地坚持测量、记录……一位名为“天之道”的网友留言:老师们辛苦了,到有太阳的地方直播吧,看着天气太冷了。面对此情此景,主播表示,相比直播工作,“四普”工作人员更辛苦,这场直播不仅仅是带领大家发现身边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向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普查队员致敬!

千年摩崖造像露真容

沧海桑田成为历史见证

铜炉寺摩崖造像位于天宁镇窑底村,它毗邻交城县一处国保单位竖石佛摩崖造像附近,却由于藏匿十分隐蔽,之前迟迟未被文保工作人员以及当地村民发现。此次“四普”新发现后,全体工作人员都十分“振奋人心”。直播间里,交城县文保所所长、“四普”工作队队长张学斌以及普查队员郭雅馨认真地向网友们介绍文物工作的两个关键词:探秘与解谜。

“工作人员是如何发现这处千年石窟寺的呢?”交城县“四普”工作队队员郭雅鑫首先从铜炉寺地面上残存的一块石碑说起,“这块石碑题记于清朝,通过碑文可以看到铜炉寺创建于唐代,山水淹没后,寺院被掩埋。嘉庆年间,附近村民发现一座佛龛,却未挖掘;十年后,当地村落发生大旱天灾,附近村民们听闻这座佛龛,纷纷过来祈雨显灵,大旱停止后,当地村民开始挖掘,当时共挖掘出40余躯佛身,并重修寺庙。”

始建于唐代,被山洪以及历史因素淹没,再到清朝重建。主播孙轶琼总结这座千年石窟寺是“沧海桑田”的重要见证。铜炉寺建筑比较完整,有山门、庭院、月台、柱础、正殿、2处碑座以及崖面佛龛共17龛,为佛教造像,共39身,主要题材为佛、弟子与菩萨,是“最标准”的石窟寺。李海英介绍,当时,以摩崖造像为主线,这尊寺院依岩壁开凿,为摩崖造像所服务,这也是当时盛行的一种方式。

特别需要介绍的是,张学斌在直播间首次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方向,“石碑中记载,佛造像有40余躯,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只有39躯,我充分怀疑在正面崖壁上还有一孔佛龛未被发掘。”对此,李海英也非常认同,正面这龛造像,有可能被后人用水泥涂抹,有可能当时未刻凿成功,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四普”第二场直播活动收尾之际,网友们询问这处新发现的摩崖造像后续将会怎样进行保护?张学斌与李海英也向大家表示,“让文物回归本身”,未来文物周围环境一定会得到合理、科学保护,这处“新发现”不仅会有属于它的身份,还会得到相应的保护和修缮。

当日,直播间迎来13万+网友们在线围观。直击山西“四普”现场直播活动还将继续,网友们可持续关注山西晚报新浪微博、山西晚报客户端、山西晚报视频号、文博山西视频号、山河视频抖音号、山河视频快手号等平台,有更多精彩等着您。

来源:山西晚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