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付费不能查分数?近日,一学生家长向媒体反映,此前应老师通知下载了某款App,以关注学校和班级动态,了解孩子的学习与考试成绩。可后来发现,每月要“自愿”付费5元开通会员,否则“收不到期中和期末成绩”。
尽管当地教体局第一时间澄清“未统一安排”,学校也表示“未统一要求”“学生考试成绩在班级教学中已经反馈”,但舆论似乎并不买账。不少网友感慨:说“不要求”但能不照办吗?
此前确有类似新闻曝出,一些学校只开放某App作为查分渠道,其服务被细分为三六九等,仅看分数免费,想看排名或分数区间分布则需花钱。原则上,家长当然可以选择不付费,但毕竟关乎孩子学习,又有几位不想掌握全面信息?到头来,尽管心不甘情不愿,行动上却“被自愿”,花钱的花钱,办会员的办会员。
其实,如此套路并不新鲜。细数种种校园服务,不只线上查分,从订牛奶、订校服、买教辅到以家委会名义筹钱办活动等,都曾深陷“被自愿”漩涡。说起来全都“不强制”,家长们却基本没得选。校园活动统一要穿校服,课堂讲解统一要用某款教辅,自然只能接受。因此,每有类似事件曝光,都会引发一波质疑,至于其中有没有利益输送、暗箱勾连不好说,但商业逻辑浸染了一些校园服务,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具备公益属性。以分数为例,学生理当拥有知情权。更何况,校园本是最纯粹的地方,校方也好、家庭也罢,目标都是为了守护孩子成长,一切理当以学生需求为要。引入数字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操办集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乃至采购种种日常所需,并无不可,关键是遵循教育规律、关照学生实际,多问几句“有无基本必要”“是否有害公平”。
“被自愿”的尴尬难解,本质是购买校园服务时,“有权说不”与“敢于说不”之间存在现实落差。客观而言,在学校与家长的关系中,后者以配合为主,主导权并不多,毕竟自家孩子“还得多多仰仗老师关照”。因此,让家长有底气说“不”,除了不断完善监管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刚需”兜底工作。比如查分,不拘泥于一个渠道,线上、线下大可并行;再如教辅,教师可以推荐,但可否别将之当作课堂讲解或考试素材。让那些服务“买或不买”,都不耽误孩子学习、影响孩子成长,家长自会淡然处之、按需选择。
学校与家长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少沾点商业气息,多注入理解信任,才更能并肩同行。
看看邻居们都在团什么?
■说明:本文由家住门头沟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本号法律顾问:北京市恒略律师事务所,咨询微信:jwbei2
关注家住门头沟
看门头沟大事小情,搜周边吃喝玩乐!
=======门头沟的邻友圈!=======
商务微信:jiasupao2014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