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永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残酷百倍,头一天晚上还在与成百上千的兄弟们窝在一个战壕里睡觉,第二天可能就只剩下自己望着牺牲的战友们发呆了。我们的军队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因为势单力薄,常常要面对牺牲与苦痛。曾山同志就是经历过生死大难的人。
当年红军主力向西南转移,一部分军队就被敌方势力打散了,曾山领导的游击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状况下,不仅要应对生存危机,更要提防敌人的突袭轰炸,这支部队战斗到最后仅剩下了曾山一个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曾山辗转回到部队后,组织便将他送往苏联留学,他也获得了提高自身军事道德素质的好机会。
曾山出生在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末的秀才,因此曾山也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本来如果按照这样的人生道路走下去,他或许能和父亲一样成为私塾教师,但1915年一次学徒经历激发了他心中的反抗欲望,当时他在一个小手工作坊里打零工,受尽了老板的压榨,一想到当时的中国还有那么多人和自己一样吃不饱穿不暖,在欺凌与压迫中生活,曾山的心中就又窝火又愤怒。
终于,在他26岁的时候马列主义进入了他的生活中,他开始信仰马列主义,很快就成为了组织的一员,1927年底他跟随叶挺将军南下起义,起义失败他们也没有放弃,而是辗转开始在偏远地区与敌人打游击。
曾山接组织安排,回到家乡秘密进行红色思想宣传工作。1930年,他见到了毛主席并且成为了主席的坚定拥护者,之后无论是肃反活动还是批判干部,曾山始终维护着主席与正确的革命路线,阻止错误批判,抵制错误路线。1934年,红军主力向西转移时,曾山继续带领部队在原地打游击。
曾山和其他将士们隐匿在深山老林中,怀揣着社会主义信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与残忍的敌人作斗争,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久,直到1935年敌军才开始放缓攻击对游击部队的攻击,本来以为这是红军脱身的好机会,曾山还在江西召开过一次工作会议,将目前的所有红军整合成3个团,游离于赣闽边界线建立新苏区,挣脱封锁线。
可谁知这次会议召开后没多久,他率部向福建转移时便遭遇了敌人的严防猛攻,打到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侥幸脱险,当时的他失去了与组织全部的联系,几经辗转才终于走到了上海,重新回归了党组织。组织对其顽强战斗的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考虑到国内革命局势严峻,不久后便将他送到了苏联留学。
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就是1937年了,曾山回国后便跟着陈老总去了华南整编新四军,在这片新的战场上,他一边对敌斗争,一边建设群众基础与部队后勤,立下许多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便进驻上海,成为了上海的副市长。1972年,曾山同志不幸去世,终年73岁。当时在外考察的周总理听闻噩耗连忙赶回,追悼会上叶帅作为党中央的代表为他致悼词,对曾山同志对革命建设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彰。
生命不息,薪火相传。曾山同志去世后,他的七个子女也都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火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其长子官至正国级,还有三个子女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曾山同志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那么艰苦的游击战争中坚守到了最后一刻,在国家百废待兴时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动荡漩涡中依旧坚守自我,拒绝曲意逢迎,是一位可歌可敬的优秀同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敬与赞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