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进去”美德 ,“取出来”文明。
2024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一本存折+六张存单‘美德银行’”被列入全省城乡基层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典型案例。
2020年4月,小岗村建立安徽省首家村级“美德银行”。四年时间,小岗村的这一实践,如何架起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之间的“美德纽带”?又是在怎样的探索中,让无形的“乡风”转化成有价值的“文明”?
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人情风、吃喝风、迷信风、攀比风……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如何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小岗村,从不缺乏改革创新精神。
2020年4月,小岗村紧紧抓住获评首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机遇,表决通过并正式施行《小岗村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试行)》,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小岗村“美德银行”,以一本“美德存折”+六张“美德存单”为载体,让美德行为可量化有记录、可换物有激励。
“美德银行”以户为单位,向村民制发善行美德积分存折,按照“好人好事、公益活动、移风易俗、见义勇为、表扬表彰、垃圾分类”6大类分设存单,定期对乡村治理中的积分情况进行记录并汇总,积分零存整取,积分情况量化清晰、有账可查、有据可依。
村民在“美德银行”兑换商品(滁州市文明办供图)
既然叫银行,自然也要让居民们享受储蓄的“红利”。村民可持“美德存折”到兑换点换购相应价值的洗漱清洁、油盐酱醋、小家电等生活物品。
截至目前,全村共计存入73880个积分,全村累计减办各类宴席640余场次,减少餐饮浪费680余万元,减少人情支出1600多万元;支取70200个积分,支取积分兑换总价值达15万元,先后表彰59名年度积分前100的村民为“移风易俗先进典型”。
“树起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示范效应,持续激发村民崇德向善的动力,引导村民跟着动起来、学起来、干起来,让乡风文明建设搞得准、干得实,可落地、能执行,有响应、出效果。
二
“美德银行”能让美德和善行增值,让“有德者有得”“好人有好报”的良好祝愿,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
好经莫念歪,看的是公平公正。
小岗村创新运作“行政村”层级和“片区”层级的乡村治理组织。在“行政村”层级建立村级协商委员会、义务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委员会和村志愿者服务队,在“片区”层级建立村民理事会和红白理事会,协同配合、共同管理“美德银行”,广泛吸纳德高望重的老乡贤、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参与,形成以村党组织为领导,多元共治、协同共管的立体组织体系。
有了体系,更需完善机制。
小岗村建立“一记二核三报四兑”的工作机制。“一记”,就是通过村民主动申报、群众组织收集信息等方式登记村民善行;“二核”,就是村民组长对登记的善行进行核实,及时为村民将积分存入“美德存折”;“三报”,就是定期在村内对正反面典型进行公开通报;“四兑”,就是在村委会便民服务大厅设置积分超市,为村民提供积分兑换。
群众有事“动动嘴”、干部主动“跑跑腿”,参与“美德银行”建设的过程,有效调动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三
从全省首家到全省推广,短短四年间,小岗村“一本存折+六张存单‘美德银行’”为何能列入全省城乡基层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典型案例?
解码其间,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之处不少。
坚定走好群众路线是前提。构建基层乡村治理新格局,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必不可少。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把握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扣群众需要什么、向往什么、期盼什么,在群众声音、群众建言中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使“美德银行”建设更好对接群众所盼、更好服务乡村之治。
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是关键。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可运行、可持续至关重要。把信用管理的“软约束”,变成乡村治理的“硬抓手”,需要因地制宜,从自身人文村情、产业发展、资源禀赋等特点出发,持续健全完善具体工作“操作指南”,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好“美德银行”,在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中,让其积蓄的文明力量释放乡村治理中“最美”的红利。
统筹用好乡村资源是基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乡村治理,亦是如此。让“美德银行”更具生命力,要充分利用乡村“熟人社会”属性,激活用好乡村德高望重的老乡贤、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资源。要放大“美德银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效应,让有德者有得、失德者丢面,不断调动乡亲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群众对“美德+信用”体系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用数字化的积分激励,让道德的价值引导深入人心,期待小岗村“美德银行”越办越红火!
撰稿:张开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