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左传》,全书的第一个典故便是“郑伯克段于鄢”,对于这段历史的两个主人公,也就是郑庄公姬寤生和共叔段姬段,他们“同室操戈”、“兄弟阋墙”,却被《春秋》这部史书放在第一页,究竟有什么深意呢?这个中间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蝴蝶效应”,什么“蝴蝶效应”呢?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这只蝴蝶扇动的一次翅膀,引发了春秋三百年、战国两百年的诸侯混战的龙卷风。
要说在春秋早期,颇为强大的诸侯国有很多,比如老牌诸侯国就有齐国、鲁国、晋国、卫国、楚国、宋国等,而新兴的诸侯国其实只有郑国和秦国,郑国始于周宣王时期,而秦国自周孝王时期开始发祥,自东周平王时,被列为诸侯国。然而,当时的天下诸侯,并没有人关心秦国如何如何,虽然秦国和郑国都是吃了平王东迁的红利,但郑国崛起的速度太快,就连周天子都感到忌惮。
其实,郑国崛起的速度快,最主要是因为自郑桓公开始,历经郑武公,再到郑庄公,这连续三代的“领导者”都十分的英明神武。尤其是郑庄公,这个人不简单,如果郑国也像齐国、鲁国、卫国等诸侯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春秋五霸的故事在郑庄公的时代就有可能改写。
然而,英明神武的郑庄公,却因为“郑伯克段于鄢”的典故,被《谷梁传》说成是“处心积虑”;被《公羊传》说成是“郑伯之恶”;被《后汉书》说成是“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被《左氏博议》说成“导之以逆,而反诛逆;教之以叛,而反讨其叛!庄公之用心亦险矣”;被《东周列国全志》说成“幽母杀弟,狡狯性成,流秽青史”……
《春秋》微言大义,对这件事情没有作任何评价,只是一句言简意赅的“郑伯克段于鄢”,目的也是“千秋功过,后人评说”,然而后世对郑庄公的评价,完全出乎《春秋》原意的意外。
对于“郑伯克段于鄢”的事情始末缘由,唯有《左传》记载的清清楚楚。原来,在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所以郑庄公的母亲武姜从小就很讨厌郑庄公这个长子,而后来郑庄公的弟弟姬段出生时,一切顺利,所以武姜从小就很宠溺这个小儿子。然而,郑庄公与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共叔段完美诠释了古代父母“父疼长子、母疼幺儿”的家庭故事。
热门跟贴